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书随感     
许明 《西部法苑》2003,(1):59-60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做官的人,或者是有文化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历来是非常功利的。古时候的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其实质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因为只有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才能吃国家的俸禄,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比较体面的社会地位.众人所敬仰。正所谓:“书中自有干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践证明,一些普通人刻苦读书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2.
林夕 《公民与法治》2013,(10):49-49
大概人人都听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日不淡书,语言无味;还有最绝的一句:爱书才会赢。不需要看最近美国发表的调查报告,大家都知道全世界读书风气进入熊市,有很多人一年都没看一本书。这调查指出平时爱读书的人较快升职加薪,收入与生活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就听大人讲过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时,我真的不是很理解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长大点,认识字,读了小说才知道原来书里可以把屋子介绍得栩栩如生。把美人描写得活灵活现。谁知道,大人告诉我,还是没有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5.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清静安逸、书香盈袖,图书馆是一个民族文化沉淀、记载和传承的殿堂,是求知解惑的圣地。  相似文献   

6.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正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等,种种作弊方法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7.
梁江涛评点 《法人》2010,(10):15-15
韩寒日前披露,在他的新作《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限量版中,每本书附送了价值3000元的足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用最直接最粗俗的方式印证一回。”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江淮法治》2011,(6):38-39
一个人走进警署对警长说:“警长先生.昨天我曾到这里报告失窃一件贵重的珠宝,可是今天早上我们发现东西并没有丢,所以请你们不必再查了。”  相似文献   

9.
当吟诵民国藏书家傅增湘的两首诗,便想这古往今来的学问人,早已知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家中藏书万卷,更是学问的一种象征符号。中国的藏书文化与藏书家、藏书楼之间的关系,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然古籍浩如烟海.学问博大精深,蔚为大观也。  相似文献   

10.
半月书讯     
《检察风云》2013,(4):83
不必读书目作者:刀尔登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人们津津乐道《山海经》、家喻户晓的三国水浒西游、童叟皆知的三字经、还有堪称文学巅峰的红楼……将近50部古籍书目,都在作者的不必读目录中,是作者太狂妄?其实不是,不必读书目,看着有些危言耸听,显然有更深的意图:不必+读?还是不+必读?后者才是作者的意思,也就是这些书不是必须读的而已。就如作者说不必读《老子》那样:"一本《老子》书,不过几千言,文字漂亮,但你并不用  相似文献   

11.
情色讲段位     
余远环 《政府法制》2012,(27):25-25
男人皆好色.文人也然,并仆因为饱读诗书就刀枪不入.不过,文人的好色带有一点含蓄的雅趣。一次,胡适的朋友在他家聚会,徐志摩抱来一大堆德文色情书,大家争着看。胡适说:“这种东西,都一览无遗,不够趣味。我看过一张丽,一张床垂下了芙蓉帐,地十一双男鞋,一双绣鞋,床前一只猫蹲着抬头看帐钩.还算有一点含蓄。”  相似文献   

12.
贺琛 《江淮法治》2010,(22):24-24
近日,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在家长会上颁布了新校规:学生平时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中央2、9、10频道;并要求家长协同推行。此则新闻一出,舆论大众皆哗然,尔后责怪校方之举荒谬者有之,批评湖南卫视低俗者有之。应该说,教育领域中传统应试教育之僵化可谓渊源长久,并饱受苛责,致使该中学禁令一经面世就被推至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3.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说,这句话在古代是至理名言,在现代社会可能就不是绝对适用了.因为现代社会,很多在校时的"高才生",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却并不成功,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高智商(IQ)之外的高情商(EQ).  相似文献   

14.
德,在治理国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要走向进步、文明、民主、富强,是不能离开德治的。   “以德治国”,是几千年治理好国家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德,国家之基也”;章太炎在《革命之道德》一书中也说过:“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的根基。”道德,确实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根柱石。柱石一倒,大厦必倾;道德沦丧,必然是非混淆,导致邪恶滋生,历史倒退,国家衰亡。 那么,“德”是什么呢?   “德”,是一个高尚…  相似文献   

15.
稍不留神就会刑罚加身 中国美女们在遭到道德谴责时,往往会反诘说:“漂亮难道是一种罪过?”殊不知,意大利美女罗莎拉·蒙塔波尼正是因为漂亮,便无端地遭受了刑罚之苦——在长达40年漫长岁月中.她被法官判令头戴骷髅面具而不得以其美丽的面容示人.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政府法制》2012,(15):49-49
“凤毛麟角”——凤凰之毛和麒麟之角,比喻珍贵而稀罕的人或者物品。但“凤毛”一词在六朝时期,还有特殊的用法。《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王敬伦(王劭)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桓温)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日:‘大奴固自有凤毛。”’东晋时,称赞某人品格、风度、学识像他的父亲,就可以称其为“有凤毛”。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商人为拓展商品经营,做好生意,提高商家店铺或商品的知名度,很早就知道利用广告来传播商品信息,招揽生意了。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书中说:“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可见古时的商人便已经懂得商品要畅销,生意要兴隆,还要善于推销自己、做好广告宣传,做到“悬帜甚高”。这里所说的“悬帜”,即指悬挂的酒旗,也就是古代商家店铺最早出现的一种“幌子”广告。  相似文献   

18.
《证据科学》2014,(4):511-512
一、一般规定 1.采用脚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为方便排版,可以直接放在文章引注处,用【】标出,不必放在页脚处。建议给编辑部发两个版本。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行政郑秦行政,在中国古代指的就是执行政务的意思.政,即政事、政务,泛指国家、公众的事务.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韩非子云:"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书传》亦道:"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先秦典籍中的"...  相似文献   

20.
江天 《江淮法治》2010,(18):55-55
《星期一是礼拜几》是白纸黑字的小说.然后看上去却像是味道怪异的有声动漫杂志,我是咧着嘴嘻笑着读完的。“我想写一部令人狂笑的书,读者一定要坐在地铁里、办公室、主席台.坐在任何一个本不该狂笑的地方,忍不住地狂笑,完全失控——完全失禁,跟大小便一样。”在后记《就像是温暖和爱》里,巫昂说的这句话,基本可以概括她这本小说的两个特色:一是幽默夸张,二是语言恣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