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的发展脉络是相似的。由于各自理论侧重点存在以下诸多的不同,二者构成了相互诠释的逻辑关系:生命教育是各学科教育的基础,而现代生死学则是建立在科际整合基础上的高层次反思;生命教育是教育之始,而现代生死学则偏重于教育之成;生命教育偏重的是对生命之“生”的一面的理解,而现代生死学则偏重于从生命之“死”的一面来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偏重于对教育对象的外在性规范,而现代生死学则偏重于教育对象的内在性体验。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环境是一个社会实行“法治”或“人治”的根本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法治”或“人治”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治”之所以打上了深深的“人治”烙印是由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现代法治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全面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要实现现代法治必须完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在古代与当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天人观上,传统的“天人合一”或者突出天道,即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或者突出人道,即“人定胜天”式的主体力量的张扬,而现代的“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与“人”的理解上,传统“天人合一”强调“老天”、“神灵”,强调“帝王”、“圣人”等个别人,而现代“天人合一”认为“天”即自然界,“人”即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合”的功能上,传统“天人合一”是一种简单、素朴的消极和合,而现代“天人合一”则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内涵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批判性继承与划时代探析发展而来。厘清“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伦理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立 《当代党员》2012,(10):73-74
婚姻有“七年之痒”,职场有“中年之痒”。 一项调查显示,1/3以上的中年人因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前途而丧失激情,1/5的人因为工作压力想另谋出路,还有1/5的人想转换职业跑道。这些人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工作越干越多,工作的乐趣却越来越少。中年职业倦怠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通病,令人困惑不已。我们先来听听几位中年职业倦怠者的倾述。  相似文献   

5.
《党建文汇》2010,(12):35-35
今年10月6日上午,四川省盐亭县公安局八角派出所接到报案,肇事司机吴某撞死行人后投案自首。但这起交通肇事案在尸检时出现疑点,法医在死者颈部发现了掐痕,完全不符合交通肇事损伤特征。经警方再调查,查明死者杨某系机械性窒息死亡,其颈部损伤系人为形成。吴某不得不交代了交通肇事后故意杀人的犯罪过程。  相似文献   

6.
1992年,中国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在武汉大学校园诞生。14年来,“中心”创办人万鄂湘一直把它视为自己人生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尽管万鄂湘在44岁时即成为当时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在46岁时又当选为最年轻的民革中央副主席.但在他的心底,“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才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当前,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带来了机遇。网络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发挥了四大功能:即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促进社会沟通的“桥梁”、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实现社会公正的“助推器”。因此,党和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吸纳民意、知晓民情、汇集民智,以使其在现代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伞下的政治     
和静钧 《学习导报》2013,(10):57-57
昔时帝王出行,敲锣打鼓,阵势慑人。有人在身后撑起顶幔,有人为其持扇送凉,有人为其抬大轿。现代社会权利平等的复兴和人力成本的巨增,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回归,促成了现代政治文明行为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行走礼仪     
彭林 《学习导报》2012,(14):44-4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坐立行走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行走就是走路,在什么场合下,走路的速度、姿势有什么样的讲究,哪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适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行走礼仪     
彭林 《新湘评论》2012,(14):44-4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坐立行走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行走就是走路,在什么场合下,走路的速度、姿势有什么样的讲究,哪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适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1.
依儒家生生理念,差异、新旧、对抗等矛盾关系都是基于构成生命的内部元素的互动分化而成,由于这种互动分化导致了协和差异、新旧、对抗等矛盾关系之“和正”理念的丧失,从而转变为致害生命的差异关系、新旧关系、对抗关系。因此,寻找导致“和正”理念丧失的原因以使“和正”理念重新融入生命系统,便成为实现差异、新旧、对抗等关系由恶性转为良性的契机。“和存”差异、“和顺”新旧、“和解”对抗,便是使“和正”理念融入生命系统从而实现“和生”的有效方式。殆无疑义的是,儒家生生理念所蕴含的化解矛盾的智慧,对当今世界充满敌意且极度混乱的族群关系的协调有着独特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进一步规定了学校道德教育应以着眼于人的德性培养为本身目的,通过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上的环境而发展人。前苏联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在权利人死亡也没有其近亲属出现的情形下,并不必然导致该权益没有必要予以维护。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主张和诉讼时效期间,如果死者的法定继承人没有主张其继承权利,那么救助站对死者赔偿金的管理就能够转变成对该利益的享有。  相似文献   

14.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流行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领导者用人时,对被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既用之,则信之,”若对其有怀疑,存有戒心,就干脆不用,以免后患。“疑人”真的不可用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何谓“疑人”?从领导学的角度而言,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对他人完成(或履行)所要承担的任务(或职务)的品德或能力表示怀疑,不可信任。这种“不被信任的人”就被称为“疑人”。显然,这里的“疑”只是领导者一种“主观判断”,实际上被疑之人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充分的实事材料证明某人“不可…  相似文献   

15.
与雷锋同行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6.
与雷锋同行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现代管理学认为,领导人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决策,二是用人。一定意义上说,用人比决策更重要,说到底领导的艺术就是用人的艺术。因为好的决策要靠人去实施,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事在人为”。没有合格合适的人,什么事都办不成。在用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有着丰富的思想和切中肯綮的见解,至今读来仍然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比分析了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教育特征,简要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论述了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内涵特征,并结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铁姆肯班”和现代学徒制“宝玛班”试点工作,阐释了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贺敬之的《雷锋之歌》,40多年前朗诵过的诗句现在还记得:“面对今天:血管中的脉搏该怎样跳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啊?什么是青春的生命?”“历史在回答: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  相似文献   

20.
周术槐 《当代贵州》2011,(17):64-64
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读书、看报、上网、听讲座、看电视、听收音机、谈话等,皆可成为人们获取各类知识的途径。但是,在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中,笔者首推传统阅读方式。之所以如此,不仅缘于“阅读使人充实”,更缘于“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