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 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支撑.该理论在维柯的"新科学"、库恩的科学哲学以及康德、杜威的哲学理论孕育下产生.而后,又汲取了西方现代结构主义思潮中的营养,并入后现代主义的大潮中.此外,心理学理论也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其心理学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20世纪,在皮亚杰、杜威、维果斯基等人努力下,建构主义思想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大流派: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论、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控制系统论.  相似文献   

2.
陈银健 《廉政瞭望》2023,(22):54-55
明嘉靖十年(1531年),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李春芳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又夺得殿试魁首,初授翰林院修撰,后升翰林院学士,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李春芳家族以科举起家,以文化立世传续,称雄绵延五百余年,被称为“淮南世家第一”。在李氏家族五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灯塔式”的人物,如李春芳、李信、李清、李鱓、李详、李继侗等,他们或因科举激励子弟,或因忠烈影响众人,或因著述福泽子孙,或因教育造福家国。江苏兴化城区中心四牌楼上高悬的与李氏家族相关的“状元宰相”“极品封君”“九世一品”“阖门忠孝”“诗画名家”“万邦总宪”六块匾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和精神文化风貌。其中,李春芳无疑是李氏家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心理学史上,最早涉及教育的情感环节的是孔子,《论语·颜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其中的“内省”就是内心的省察。现代教育心理学讲品德心理结构时提的道德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实现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古人所云“内省”。笔者拟进一步探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心理,除了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内心体验之外,还有否其它范畴的内心体验?德育教师的内心体验与学生的心理联系如何?  相似文献   

4.
历史心理学 ,亦称心理史学、心态史学、心智史学、精神状态史等 (这些名称的含义略有不同 )。这是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 ,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 ,产生的交叉学科。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的方法 ,称心理史学方法。中国古代司马迁等人虽然在史书中描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 ,但中国古代还没有心理学学科 ,还谈不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中国古代没有历史心理学。历史心理学的创始人 ,一般公推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 2 0世纪初写的《童年的回忆———达·芬奇》一书 ,是最早的历史心理学著作之…  相似文献   

5.
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每个企业都会形成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同时产生,并在企业领导人和全体员工共同的创业活动中逐渐定型.决定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自身历史传统、行业特点、人员素质、发展水平和所处社会环境.企业文化一旦被员工认同,就会能动地作用于员工,成为员工自觉的“内在规则”和“理所当然”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6.
民族发展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然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的普遍的进程,并不否定异于常规的特殊现象的出现和存在。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及其发展机能的多样性。因此,深入探究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机能的关系,对于加快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临床心理学起源于100年前莱特纳·威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诊所,包括给学科提供名称及成立第一刊,他的作品在美国心理学的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显然,他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但关于他的传记资料却很少。本文总结了他的生平及其在临床心理学史上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并简要分析了他被世人遗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这里的心理史学是泛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研究成果和特殊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历史。是把心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 ,以研究历史的主体“人”为中心 ,应用较多的心理学原理为个性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常用于对历史人物的研究 ,包括研究个性的潜意识、个性的动机、个性的结构与发展阶段、个性的气质类型等 ;社会心理学常用于对社会整体和人的群体的研究。社会心理指的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具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动机、愿望、意志、信念、态度、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 ,社…  相似文献   

9.
文化心理与心理学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心理与心理学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心理学的主导理论应该和文化心理的要求相符合,这既是造成心理学在美国获得较大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决定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向的主导原因。从文化心理与心理学发展的相关性来看,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和针对文化心理的心理学研究前景诱人。  相似文献   

10.
副标题 :90年代文化研究。作者 :王岳川。本书借鉴著名心理学文化学家拉康的“镜像”概念 ,对中国90年代思想文化作了全方位的扫描。这种扫描是以“‘文化研究’的思维范式作为出发点 ,从公共空间和个体伦理入手 ,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作为一种当代‘文化镜像’分析视角 ,去审理 90年代中的文化症候和思想景观 ,关注被各种主义所掩盖的真实问题 ,以及问题的前提和产生的后果。”(引言 )实际上 ,作者是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之“镜”中 ,对中国文化自我加以重新体认 ,书写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与阐释焦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诸问题 ,在…  相似文献   

11.
康德常被认为是自柏拉图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继他之后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不仅如此,康德哲学还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心理学,他在心理学史上虽无重大贡献,但仍有相当影响。一、康德是提顿斯的三分法的继承者。提顿斯对感情(愉快与不愉快)与感  相似文献   

12.
解读中国发展观需要考察思想史。恩格斯说过,科学的认识论应“建立在通晓思维的社会和成就的基础上。”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有了历史,也就必然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只不过,在人的本能胜过智能的时代,社会历史的变迁仅仅被作为神的意志或命运的钟摆;而在智能胜过本能的时代里,社会历史的变革才被视为人类自身的事。无论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关社会发展变革的观念都有着大量的文献记载。从思想史上进行这方面的追溯与分析,对于我们拓展理解社会发展的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心理学作为民族学和心理学交叉的综合学科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民族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每一发展阶段的逻辑线索都与民族文化相关联。民族心理研究的多元文化视野既揭示了多元文化论与传统民族心理研究的冲突,又阐释了多元文化论倡导的文化等值性对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启示意义,即强调和凸显了民族文化间的平等性和民族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等值性原则。这将为我国新时期构建民族的社会和谐与民族的心理和谐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禅宗史上曾有过著名的顿(顿悟)渐(渐修)之争,最后顿悟获得了胜利而渐修遭到了失败.这一争论及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今天,我们重新反思顿渐之争,揭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历史是在“否定之否定”中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向。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历史现象周期性的重演,这种现象被政治家、史学家们称为“历史周期律”。四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就反复思考过中国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律”的  相似文献   

16.
◆他主笔编修了《西宁府续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能诗善文,他的诗被后人赞为“落落英英。飘洒俊逸”:◆他主讲于西宁多个书院。西宁近代文化、教育名人李焕章、基生兰都是他的弟子。  相似文献   

17.
驻村干部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与其他乡村治理人员相比,他们的特殊性在于工作岗位的变动给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并由此产生“心理失能”问题,包括“家庭—工作”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焦虑感”、同辈群体迁移带来的心理“被排斥感”、成就理想与现实落差带来的心理“失衡感”以及认同不足与支持乏力带来的心理“无力感”。为此,需要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中观、宏观环境来介入驻村干部的心理赋权,充分激发内在动能,助力我国的乡村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代艳丽  赵红  俞光华 《探索》2013,(1):171-174,179
文化自觉是一定主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自觉自为的实践活动.“主体性”是文化自觉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实践”是文化自觉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社会性”是文化自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周征强 《学习导报》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中世纪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神圣文化时期.神圣文化的功能就在于:按照人们的宗教同类意识、通过社会关系来建构属神的价值认同系统(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其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封建秩序所需要的伦理准则与群体生活方式.十四世纪末,伴随着中世纪步入风烛残年,神圣文化的价值认同系统也走向自我否定,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基督教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追求“至善”,实现此岸德性与彼岸幸福的配称一致——产生了普遍的绝望心理.这具体表现为:(1)神圣文化的重心从维护信仰的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