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宪法学     
导言一、名词解释宪法学P1二、问题解答简述宪法学研究的对象。宪法学主要研究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宪法的本质、特征、形式和作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解释、修改和监督,以及各种宪法规范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宪法关系。  相似文献   

2.
宣传提示     
不得随意刊发有关修宪内容的稿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修改宪法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有关修宪的报道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未经批准,任何新闻媒体不得刊发有关修宪内容的稿件。严禁刊载干扰修宪、散布错误政治观点的文章和信息。  相似文献   

3.
宪法学     
导言一、名词解释宪法学P1二、问题解答●简述宪法学研究的对象。宪法学主要研究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宪法的本质、特征、形式和作用,宪法的制定和实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中共中央建议对1978年宪法“作比较系统的修改”.作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真直接主持宪法修改起草工作.他在研究比较了以往三部宪法后提出,修宪应当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关于修宪的原则,彭真提出: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二是宪法只能写现在能够定下来的、最根本的、最需要的东西;三是先考虑内容,再仔细斟酌文字.他强调,宪法是大家制定,大家修改,大家遵守,因此要充分发扬民主.从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修宪委员会到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修宪委员会共召开了五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也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其间宪法草案还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彭真主持下,修宪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和智慧结合起来,为新时期的建设与改革、民主与法制的推进,完成了一项具有奠基意义的工程.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14日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次修改宪法(简称修宪)部分内容即将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入法定程序。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全国人民关注,举世瞩目。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这次修宪的一些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宪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崇德。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4,(4):58-61
这次修宪的最大特点是修宪为民。这次修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民谋利益是这次修宪的根本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富裕起来,承认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宪法修正案追寻的是,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合法权益的保障。宪法修正案中有许多条款事关百姓民生。前所未有地牵动着社会各界的  相似文献   

7.
修改宪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清 《理论研究》2004,(6):16-1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修改宪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是修宪活动的重要课题。通过修宪使宪法本身更加完善 ,使宪法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最具权威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8.
从是否修宪,到由谁来修宪,按何种程序修宪,以哪部宪法为基础修宪,尤其是修什么,不修什么,这些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决断,更重要的是,体现着对宪法的某种规律或法则的苦苦求索。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仅要靠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要靠对宪法之道的认识和把握。 凡事皆有道。事分大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修宪,此次修宪一大亮点即提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从宪法与人权的关系、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进行分析,对适应宪法修改,中国应如何作相应改革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丁华 《党建文汇》2002,(6):19-19
日本“专守防卫”的法律依据是战后“和平宪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绕过宪法或改变宪法解释方面越走越远。2000年初,日本国会众参两院设立了“宪法调查会”,“论宪”已提到议事日程,“修宪”进入了酝酿阶段。  相似文献   

11.
2 0 0 4年修宪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文明”等入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文章通过宪法保障制度说明必须加强宪法实施的立法保障 ,发挥国家机关在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 ,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宪政意识和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12.
刘武俊 《唯实》2005,(3):51-55
备受瞩目的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已经尘埃落定,宪法修正案以高票获得通过,宪法文本又一次刷新。修宪之前,有关修宪的话题几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更是令人欣喜,倘若以宪法修正案的表决通过为"分水岭",将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旨在确定修改宪法程序的《国民投票法案》在日本参议院获得通过。这是自1947年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日本首次对修宪程序进行法律认定,标志着日本在修宪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用首相安倍晋三的话说就是,日本"已经进入讨论新宪法时代"。  相似文献   

14.
崔敏 《唯实》2008,(3):77-80
随着村民自治的逐步扩大,乡镇长的直接选举改革也开始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平稳发展,然而,它的出现却面临着违宪、削弱人大职权等多方面的评价,引发了对选举模式的讨论。实行乡镇长直接选举,可以拓宽选民的参政途径,增加政府运行的透明度,推动宪政建设,使宪法发展更好地适应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依照法定程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宪法修正案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3年12月27日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2004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因此需要将这些经验中的制度性问题写入宪法,以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本次修改宪法就是要把十六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战略性的根本方针政策反映到宪法中来,修宪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逐条解读本次修宪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九个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宪法学》的重要意义第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2002年12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各级党校和干校都要开展宪法教育。”这个讲话指明了开展宪法教育的重要性,具有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方略,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第二,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的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17.
将学术自由作为一项权利规定于宪法文本中,对明确学术自由权的内涵、规范和保障学术自由权的行使有重要意义.以世界各国宪法文本为分析样本,从宪法颁布的时间与地域条件、国家性质与政体、学术自由权的内涵等横向比较的角度研究学术权利的相关内容,梳理各国学术自由权的内容、结构特征,为学术自由权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创造的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结构、新的社会共同体及新的价值体系,冲击着现行宪法规范。同时,近年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以及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得现行宪法的修改成为必要。本次修宪体现出“条文最多、内容丰富;以人为本、彰显人权;与时俱进、接轨国际”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视野     
宪法专家谈第四次修宪的八个特点据《新京报》报道,2004年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对此次修宪中的主要内容,中央党校傅思明教授归纳为八个要点。一、“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二、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加大。这种规定,受益者并非只是私营企业家和个体户,也有利于对弱势群体的保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世界不同的政党制度,并联系我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政治基础和发展历史,诠释其存在、发展的法律依据。政党制度素来属于政治学研究的范畴,宪法学者涉猎不多。笔者认为,由于政党制度在保障人权和限制政府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宪政建设的特殊性都决定了必须将政党制度纳入宪法学的研究范围。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政党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