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治冷漠是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它既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行为。通常认为政治冷漠对民主政治运作是不利的,其实适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理性精神,提高政治效能,保持政治稳定,推进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认识到这点,对于我们更加审慎、合理地建设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政府和议会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工作,有一支职业化队伍和专门的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和设在各州的分部、学校政治教育、校外政治教育场所、社会舆论和各种社会运作的手段。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政府管理,议会监督和广泛协作的社会运行相结合。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德国的政治教育工作对战后德国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初安福国会的立法运作,在议案内容方面,经济、民生、外交类议案最受国会重视,讨论也最为激烈。立法成效突出表现为1919年新宪法草案的制度设计,它秉持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宪政原则,一些重要的制度安排更加接近于英、法国的议会内阁制度。在行政监督方面,国会最有力的举措是裁减政府预算案中的军费开支。安福国会的立法运作与第一届国会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议会政治特色。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和网络空间的政治活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利用BBS等公共论坛表达意愿、通过政府信箱参与政府对话,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政治运动等等网络政治行为,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而对现实,政府应积极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推动我国政治稳定的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行政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机制会产生小组政治现象.在中国政治活动中,小组现象尤其突出.从路径依赖的视角看来,其社会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政治自然要部分地承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人治观念;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非民主的政治环境中从事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所遵循的"政治的逻辑"的延续."小组"现象对中国政治运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阻滞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也会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少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仅仅依靠执政党和各级政府按照全能主义的传统模式来单独运作是远远不够的,还迫切需要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根据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应当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公众利益表达层面、制度层面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切实维护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张波 《先锋队》2010,(8):27-27
建设什么样的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多年来,理论界的争论似乎被过多地引向政府职能范围大小,即“全能”还是“无能”,这无形中忽视或者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政府的利益取向。关于政府的利益取向,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就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本届政府更是明确承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然而,共识容易形成,实际运作中,某些不恰当的重利思想、逐利行为,已愈来愈成为政府之累、政府之患,甚或成为政治体制改革之障。因此,建设“无利政府”,应当成为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体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政治民主的发展必然促进政府廉洁,政府廉洁又必然推进政治民主建设。在当代中国廉洁政府建设中,重要的在于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的实质是健全和完善民主授权、用权和监权的机制。只有真正解决好政府和官员的权力来源、用权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民主监督权力的问题,才能切实解决有效保持和实现政府廉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运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的运作模式,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运作模式的内在要求,主体互动、知行互动、时空互动、场所互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运作模式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与民意:从“两会“看我国政治参与的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已经使网络成为我国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网络政治参与一方面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与途径,促进了政治参与主体的自觉意识,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对政治参与规范的成本。  相似文献   

11.
市长热线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如今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参与政府过程的主流渠道.考察其演进历程与运作情况发现,市长热线具有"仪式化"的特性,在诞生后的较长时间里,实际运作效果低于创新之名所标榜的效果.但是,仪式化的特性并没有阻碍市长热线的扩散.引入政治承诺的概念并分析指出,市长热线可以较好地呈现执政党"联系群众"的政治承...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预算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干 《世纪桥》2011,(15):52-53
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体现着一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责任政府的建构程度和政府绩效水平的高低以及国家的治理水平,其在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以现代公共预算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点作为重要突破口,从而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最终达到建设透明、负责、高效政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韩慧 《发展论坛》2003,(5):26-27
一宪政,是指宪法或民主政治的操作与运行过程,包括创造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等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就政治与宪法的关系看,宪政实质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的,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是被宪法所体现的民意限制的,在政府权力之上有一套更高的法律对政府权力进行规限,政府在法制下行使权力,才构成宪政。宪政与民主、法治一样,是人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宪政以宪法为前提,宪政是宪法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反向政治认知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民众倾向于对政府及其活动,对官员及其行为进行负面认知或作出否定判断。反向政治认知是当下政治治理生态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在近年来民众针对政府及官员的群体性行动及网民在网络上的话语指向或政治评价中不断彰显。从现实政治生态看,反向政治认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政府产生的方式是否民主是构成其政治合法性认同的重要因素.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选制民主被误导为政府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唯一来源,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根源.本文分析了把普选制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认同唯一来源的荒谬性,指出普选制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有条件的,普选制民主经常被西方国家当成实现自身战略利益的工具,并就培养和强化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政治合法性认同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厦门PX事件是信息时代条件下政府恰当处理民意表达的典范,PX事件表现出一些新特征,如:电信、传媒、网络等技术设备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条件;政府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见予以及时回应等。这个事件的成功解决对公民政治参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包括应打造高效电子政府,实现政府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应加强公民...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政治文化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是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键是要建构以生活为基点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综合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叶利钦时期,“超级总统制“的权威主义政治结构最终形成.普京执政以来,延续和深化了权威主义政治.实践证明,在俄罗斯转型时期,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政治体系的公共权威,对实现整个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为俄罗斯大国的复兴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同时,权威主义在政治构架和权力运作方面的集权特征也带来了某些消极后果.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及其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从政治心理认知到政治参与实践的动态过程,文章认为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及政治行为等五个构成要素的影响。因此,政治认同度的提升要考虑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强化理论教育、完善社会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和增强危机意识等措施,来促进社会成员政府认同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