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佤族婚礼     
阳春三月,阿佤山百花盛开,是佤族有情人举行婚礼的最好时节。 3月15日这天,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的佤族青年岩忠和娜瑞举行结婚仪式的日子。清晨,新郎和一群小伙伴就提着米酒等候在离寨子一里开外的路上,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亲友来到,小伙子唱着祝酒歌献上美酒,来客必干三碗方才进寨。 寨口,佤族传统美食--用鸡肉、菜和米一起煮的“鸡烂饭”已经在大锅中烧开,操办喜事的人们正忙着切肉。按照佤族习俗,寨里人无论谁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人均分给一份。今天岩忠和娜瑞的婚礼也不例外,鸡烂饭煮熟时,用…  相似文献   

2.
佤族筒帕     
筒帕,又叫挎包,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随身携带。他们不论出门做事,还是上山干活,都喜欢把它挎在肩上。在佤族人民看来,筒帕既美观又实用,同时还是馈赠朋友的礼物。佤族群众特别钟爱黑、红两种颜色。佤族人认黑为美,而红色则认为是生命的原色,对其崇信并且普遍使用。受此影响,佤族的筒帕也是认黑、红两种颜色为基本主色调,同时饰认黄、绿等多种颜色,经过精心编织成各种图案,有方形的,有菱形的,有的三角相错,也有的波浪滚边,这些美丽的图案背后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还有的饰以牛头图…  相似文献   

3.
陈旺丽 《今日民族》2012,(11):58-59
佤族历史悠久,其民间舞蹈有着民族性、地域性、仪式性、群体性和传统性等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4.
佤族约有255,000人,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解放前各地佤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西盟等地佤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郑立学 《今日民族》2006,(12):33-34
我去拜访岩兵时,他刚从北京潇洒了一把风风光光回来。去年11月中旬,我借出差机会去拜访岩兵。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很小,不足万人,岩兵很出名,几乎人人知道,所以很好找,随便问个人,他都会告诉你。岩兵家在西盟电视台背后的文化馆宿舍,一幢钢筋混凝土高楼,这跟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住房大同小异。进了岩兵的家,最显眼的是客厅正面墙上挂满岩兵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乐器,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身份的象征。墙角电视机柜旁摆满了各式各样佤族的生产生活用品及饰品,让我感到进了岩兵的家就像进了一座佤族的博物馆。热情爽朗的岩兵见了我高兴地笑着:“…  相似文献   

6.
佤族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其信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梅神”石房子崇拜、牛角桩石崇拜、远古石器遗物崇拜、“相”石崇拜等等。佤族的石崇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石崇拜为核心,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不仅包含古老的生殖文化的含义,而且反映了佤族历史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8.
佤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兄弟民族,人口约二十六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镇康县等,形成较广阔的佤族聚居区,统称阿佤山区。佤族劳动人民从遥远的古代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开发了祖国的边疆,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在这兴家立业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地向自然和社会作斗争,在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9.
尹光华,是沧源县第一个佤族农艺师,已在农业战线上奋斗了30年。30年来,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特别是专业从事籽种工作10多年来,通过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引进和培育出几个适合当地气候特点、抗逆性强、丰产的当家品种;在“两杂”籽种货源紧缺,假、劣籽种充斥市场的情况下,他们紧紧依靠各级领导,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并亲自到种子原产地检验,层层把住种子质量关,保证了本县“两杂”籽种的供应量足质高。人们说,沧源县粮食连续11年增产,是科技和政策的威力,是天帮忙人努力的结果。而在各项科技增产措施中,“两杂”…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我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中课乡窝笼村待了一个星期。窝笼村有个民间艺人叫尼端,1948年出生,擅长佤族乐器和歌舞,是西盟县三位省级民间艺人(音乐)之一。我的工作就是调查了解窝笼村佤族传承音乐歌舞的情况,并尝试着给尼端寻找一些有潜质的年轻学员。  相似文献   

11.
佤族的木鼓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个佤族村寨都有木鼓房,至少有一对木鼓供在木鼓房中。木鼓由整段红毛树或椿树制作,上方挖一直槽,中间挖空,两侧各刻一鼓舌。鼓有雌雄之分,敲击时音质不同,雌鼓音清脆且高,雄鼓音稍低沉。置于木鼓房中,雌鼓在右,为主位,雄鼓在左,为客位。逢年过节时可一人敲击,也可数人合击。佤族盛大的节日“拉木鼓节”就围绕木鼓展开,唱木鼓歌,包括人们上山选树、砍树、拉木进寨,制成木鼓直到庆祝歌舞的全过程。在佤族传统文化中,木鼓不是普通乐器,而是通天的神器,只要一敲响它,住在天上的神达梅吉就知道下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木鼓的使用与村寨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13.
一九八一年深秋,我们由昆明飞抵思茅,然後改乘汽车,穿越纵贯滇西横断山脉的丛山峻岭;汽车时而盘山而上至海拔一两千米的高峰,时而逶迤於海拔五六百米的峡谷和平坝。大约走了五百公里,来到滇西南边境的西盟山。这里是从北向南流的澜沧江、怒江两条大河之间的阿佤山区,有史以来就是佤族居住的地方。今天这一带聚居着二十六万多佤族同胞和数十万各族人民。西盟山之巅就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城所在地。  相似文献   

14.
李旭 《今日民族》2005,(7):F002-F002,i001-i002
佤族地区我跑的不算多,还真就不知道有一支穿黄衣服、信仰小乘佛教、过泼水节的佤族。由于没有媒体记载,连当地上了年岁的老人都说不清他们究竟在耿马县勐简乡的火寨生息了多少年头。我们赶到大寨的时候,他们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泼水节刚刚结束、几乎每个付民都冲我们喊:“你们来晚啰!”我倒不觉得晚。大寨的几个村落正好面西,夕阳西下时分,金子般的阳光镀上丛林,又使人们的脸膛如他们最爱吃的“生”一样鲜红,本来古铜肤色的男人们一个个真正成为“血色汉子”,乘着天光纺线织布的女人们则如扶桑花一般。位于村头的缅寺、精致的“堆沙”和一老…  相似文献   

15.
佤族木鼓舞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的木鼓首次搬上舞台是在1978年举行的“云南民族舞蹈调演”上。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表演的集体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将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木鼓敬献给首都北京,该节目由此获得了云南省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优秀节目创作三等奖;并在1980年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荣获成绩优良奖。1984年,沧源县文工队再次以木鼓为题材创作了男性集体舞蹈《拉木鼓》,并在当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舞蹈会演”中荣获了编导二等奖,作曲、创作三等奖和集体表演奖。木鼓文化成为了佤族文艺创作的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16.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17.
田志高 《今日民族》2009,(12):54-56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阿佤山地区,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人。佤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008年佤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耿马县佤族学子助学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广大佤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族各界有识之士自发并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8.
岩佳 《今日民族》2005,(4):37-38
凡到过佤族村寨的人都知道,佤族村寨旁边都不少见几棵高大的榕树。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之间,凡有较大榕树或有榕树群的地方都曾留下佤族村寨部落的踪迹。寻觅过去,这里有个感人的传说。榕树号称林中之“王”,它可以生长在平坝之上,也可以植根于峻岭之中,它可以自生自长,也可以孳生于其它树木而茁壮成长,最终压倒群雄独缘树成林。依山而居的佤族普遍认为,万物有神灵,神灵与神灵间相通。神与神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追寻历史的足迹,佤族祖先虽算不上是游牧民族,但在上千年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仍免不了有少许的迁徙。后来,佤族先民定居山…  相似文献   

19.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佤族妇女喜欢蓄长发,她们常常以自已头发的黑、旺、长而自豪。男女青年中,谁的头发旺盛而黑亮,谁就会被旁人更加地爱慕,因此,他们特别地爱护自已的头发,更喜欢梳理打扮自已的头发。佤族女孩子们从十一二岁起就预备好了彩虹头饰的主要饰物,即一撮三尺长的黑丝线、五根三米长的不同颜色的毛线和六颗彩色毛线绣球等。装点彩虹头饰时,先把长发梳理平直,将长发根部用线扎紧,然后将黑丝线附在长发上,黑丝线一定要比长发长出五六…  相似文献   

20.
刘笑 《今日民族》2009,(10):F0003-F0003
9月26日,由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主办,云南省佤族研究会承办的佤族新米节在云南省教育宾馆隆重举行。来自云南省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群众及在昆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同欢度这一盛大节日。云南省民委副主任、云南省佤族研究会会长岩秒出席活动并致词,向佤族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