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刚  贾娜  刘海英 《前沿》2010,(12):53-56
新中国农业经济60年的变革与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营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甘伟忠  杨成 《传承》2010,(30):14-15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他的有关论述成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限制,以及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通过对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贡献及其失误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特征与成因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雇工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论文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主要特征,进而剖析了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尤其是现实的诱因。农业雇工目前的各种特征表明它还不太成熟,但其存在对中国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及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邓仕礼 《前沿》2009,(9):70-73
作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典范,大寨和小岗村曾对中国农业起到了长时间的榜样和引领作用,"农业学大寨"和"包产到户"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极其深远的。如今,"农业学大寨"已成为了尘封的历史,"包产到户"也遇到了"只能解决温饱却难以解决富裕"的困境,那么,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新的农业典范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领导人民完成了土地革命,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并对如何经营土地进行了探索,奠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他不仅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且认为农业机械化要从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实际出发。他还提出农业在发展结构上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并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指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6.
方宽  方进进 《前沿》2013,(20):105-10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村面积大,农民数量多,且生产和消费大量的农产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成果喜人.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增长减缓,这表明农业从改革中的获益正在逐步减少,中国农业的发展正陷入困局,农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怎么来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再一次成为中央和地方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文章中提出对目前中国的农业进行四项改革的设想,并认为只有推行好农业的四项改革,才能迎来中国农业辉煌发展的明天.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及其发展进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循着自身的轨迹向前发展 ,特别是随着中国“入世” ,农业产业化进程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 ,集中表现在“入世”加快了市场化进程 ,促进了市场农业的形成 ;“入世”使国内竞争国际化 ,促进了规模农业的形成 ;“入世”加快了高新技术的引进 ,促进了科技农业的形成。总之 ,“入世”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8.
文章讨论了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各种影响,分析了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学习运用WTO《农业协议》促进中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裕惠 《桂海论丛》2002,18(4):20-23
加入WTO ,对于中国的农业来说 ,特别需要学好并运用好WTO《农业协议》 ,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促进中国农业健康发展。文章从《农业协议》中关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国内支持、卫生与植物卫生等规定出发 ,对中国如何运用好这些规定来保护和发展我国农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孙迎联 《理论月刊》2004,(10):26-28
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涉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农村经济迈向现代化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