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1月28日,一部由香港著名导演王晶监制,丁晟执导,刘烨、黄秋生、尤勇、孙红雷等影视当红明星联合主演的电影《硬汉》在全国电影院线同时上映。观众对电影中男主角、退伍军人阿三的扮演者刘烨的演出盛赞有加。因为在这部戏中,昔日以阴柔忧郁为主打形象、且获得过台湾金马影帝桂冠的刘烨一改传统的戏路,将一个有棱有角、有肌肉有头脑且正直善良的硬汉形象演绎得凤生水起,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作品能穿越不同民族、国家、制度的屏障 ,在整个世界的空间流传。他笔下的“硬汉”形象 ,表现出一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 ,能越逾死亡的威胁 ,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永生 ,他笔下的那种“冰山”深层结构是群星璀璨的艺术天国中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40岁以上的人大多会知道杨在葆。他在《从奴隶到将军》、《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等多部人们熟悉的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银幕硬汉形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杨在葆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5,(12)
<正>从独立到合作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在今天人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仅是人们茶余饭的工作之余用来放松心情、追求快乐的工具之一,而且电影渐渐成为一门综合艺术,亦如艺术本身,变得复杂而繁多的科系,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那时电影仅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后来,有了无声电影、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全彩电影,直到今天的数字化电影。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  相似文献   

5.
电影与青年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青年是电影观众的主流,电影也着重讲述青年的生活以及内心的精神状态。中国百年电影史有着一个系列的青年形象,他们都同时代保持密切的关联: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青年形象是迷茫的,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难以真正找到生存的出口;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激昂的,革命的气氛一扫旧时代社会的阴霾,满怀激情地融进特定的新时代;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个性的,在思潮涌动中试图找寻到自我;而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电影青春形象裹挟在“网络”环境的时代特征之中,进行着爱情的种种感受与消费。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闯关东》热播后,主角朱开山带着一股子拼劲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同样是闯关东,大悟汉子殷国宪的敦厚诚信为他赢得了建筑行业的信誉、农民工兄弟的信任和父老乡亲的信赖。  相似文献   

7.
邵磊 《人民公安》2020,(8):6-11
人民警察的形象在银幕上并不少见,《破冰行动》《湄公河行动》里在惊心动魄中出生入死的铁血硬汉,《无间道》里小心翼翼、生死一线的警方卧底,《法医秦明》里凭借过硬专业技能侦破曲折案件的帅气法医……这些角色,给“警察”这一光荣神圣的职业“吸了不少粉”。  相似文献   

8.
用“硬汉柔情”这四个字来形容董勇似乎再贴切不过。一方面,从小就到北京学戏的他性格中有着北方人的豪爽与耿直,所以在屏幕上总是扮演着各种英勇刚毅的铁面形象;另一方面,由于本身是杭州人,所以生活中,特别是当面对亲情与爱情的时候,在董勇身上又会显露出属于南方人的细腻与感性。都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或许只有“硬汉柔情”才是董勇的男儿本色……  相似文献   

9.
胡立冬 《中国保安》2012,(11):62-62
在公司组织的学习“第三届全国优秀保安员”先进事迹读书活动中,一篇题为《邵智军:智勇双全擒歹徒优质服务保安全》的文章让我深受启发。文章主人公邵智军威风凛凛,铁骨铮铮,硬汉的形象令人折服;管理有方,训练有素,睿智中透着刚强。他在保安岗位上摸爬滚打了19年,面对凶恶的歹徒,他面无惧色、机智勇敢;  相似文献   

10.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大众欲望的投射,又是整体社会思潮的反映。在经过大规模的放映后,电影能通过其建构的虚拟光影世界中隐含的观念指涉来影响大众,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现实世界。本文将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嬗变分为三个阶段,一方面从电影史角度对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变迁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另一方面尝试从电影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美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嬗变之间隐含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硬汉"的个人"信仰"普京强调国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在政治层加强在国家权威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强调有序和控制;在经济层面,改变了叶钦时期寡头绑架国家的局面,理顺了市场经济秩序开赛车、骑哈雷、秀马术、驾飞机、猎老虎……长期以来,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办事果断、无所不能的硬汉形象。而面对着执政中的诸多危机,比如当前的乌克兰困局、早年的车臣战争等,普京无不展现出"铁腕"姿态。那么,"硬汉"的背后是怎样的个人"信仰"?普京信奉着怎样的价值观呢?  相似文献   

12.
包扬 《前沿》2011,(9):157-161
蒙古族题材电影是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生活环境、故事情节等生活现象的影片。从审美学角度分析,在形式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广泛运用大远景、远景等景别,并大量运用叙述性蒙太奇、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色调冷暖对比明显;在形象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塑造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母亲形象、父亲形象、可汗形象、英雄形象、马的形象;在意蕴层上,蒙古族游牧文化,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渗透在影片中。另外,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找寻理想家园、尊崇生老病死和关注环境问题等方面凸显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只有了解蒙古族题材电影美的共性,才能找出其价值认同点的所在,才能使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以中外影视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通过选取不同时期中外影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出女性在其中处于缺席、沉默、边缘的地位.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我们解构掉男性主宰的电影机制,重建女性世界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不寻求别人怜悯,不指望别人保护,不愿看别人脸色而活。在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里,有一位慈祥的硬汉老人,他是精神上的强者,无论命运如何不幸,他一直都没有屈服,总是神采奕奕,战斗力十足。"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电影中的这句名言激励了无数人。事实上,经历了"摧毁-解构-重塑",经历过底层的人,观察和思考会更敏锐更深刻,才会更加懂得品味和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这一点历来为学界所忽略,许多论者喜欢从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入手对其进行品评,甚至认为海明威是一位不尊重女性的作家,这实际上是对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的误解。从具体作品入手,分析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对作家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各个阶段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剖,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是和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台湾历史珍贵的集体影象记忆。  相似文献   

17.
郑莎 《中国保安》2012,(7):22-25
威风凛凛,铁骨铮铮,硬汉的形象令人折服;管理有方,训练有素,睿智中透着刚强——邵智军。2011年9月2日,邵智军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保安员”,德州市政法委、德州市公安局和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分别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全国优秀保安员’邵智军学习的决定”的文件。  相似文献   

18.
余姣 《学习与实践》2010,(5):107-113
儿童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采取了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建国以来我国出品的儿童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生理形象、事迹形象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探讨了儿童形象变化与我国社会变迁之间的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19.
徐青 《湖北社会科学》2004,(10):133-135
文学巨匠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个与战争、死亡、勇气相联系的名字,是硬汉与死亡的独特象征。本文从海明威的传奇经历、他笔下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及他的自杀等角度,分析海明威死亡主题的真正涵义。海明威一生所追求的人生哲学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一、海明威的传奇经历欧内斯特·海明威他从小就酷爱钓鱼、打猎、斗牛及种种冒险活动。14岁时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时,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纵身跳进了拳击场。1918年,海明威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在前沿阵地上海明威…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作用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艺术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顺应社会变革趋势以及转向纪实美学风格等,这一系列变化也反映出新时期社会变革下国家形象的多面性特征。从叙事、主题、审美三个维度来解读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从而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优化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以提高民族文化传播能力及国家形象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