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步楼 《唯实》2007,(10):51-55
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其显著的特征: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老龄化和高龄化速度快,地区和城乡差别大,且"未富先老",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要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引发的老年人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如不断增强经济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人口政策,加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等,特别是要重视"银色人力资源"的开发,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得快,来得猛,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的。发达国家如日本1970年成为老龄型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而我国将于2000年(福州市已于1994年)进入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o值约1000美元左右。人口老龄化,它意味着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它给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一系列影响。本文就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谈一点看法。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花  巴喜荣 《学习论坛》2003,(10):79-80
人口老龄化作为 2 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老龄化挑战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福州市已于1994年开始进入人口老年型,1999年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社会老龄化     
《党课》2012,(19):5-5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老龄化程度、社会抚养负担超出预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准备还不足。  相似文献   

6.
《理论导报》2010,(6):67-67
<正>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以构建和谐新农村为主线,围绕"三保一弘扬"目标,加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保持又好  相似文献   

7.
1999年,被联合国确定为老年人年,这一举措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结果,它是指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延长所带来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  相似文献   

8.
医养结合指的是医疗护理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的理念在国外很早就已经提出,并不断发展成为欧美等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此,党委和政府愈加重视医养结合事业的发展,尤其是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出台大量医养结合相关政策,全面推动医养结合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在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探寻适合新疆乌鲁木齐市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不仅有助于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更对乌鲁木齐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六普公报)发布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越来越担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形成不利影响;“未富先老”的国情带来的巨大养老保障负担和压力如何解决。据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可选路径,以求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郭中华 《唯实》2013,(8):56-58
养老产业,又称“银色产业”、“银发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基本特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的人口发展趋势。 2 1世纪是老龄化世纪。老龄化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中国于 1 999年 1 0月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龄化问题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一大局出发 ,充分认识这一问题 ,并作出妥善应对的战略策略选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基本状况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标准是 ,一国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1 0 %时 ,该国即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人口的平均寿命…  相似文献   

13.
卢佳音 《党课》2011,(23):85-88
人人都会老,这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和自然规律。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更加突出,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将经历一个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人口老龄化将会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成都市同样也面临老年人口基数大、比例高、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化等问题,文章从成都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需求角度入手,尝试分析成都市在解决老年人口居家养老需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政府、社会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老龄社会背景下江苏老年文化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洪兰 《唯实》2011,(10):88-9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较为突显的一个结构性社会问题。江苏作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省区之一,面临着老龄社会与高龄社会的双重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江苏的老年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迁。如何从人口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发展与创新江苏的老年文化,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是摆在江苏人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16.
黄肇漳 《学习月刊》2011,(22):70-71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指60岁以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口已高达1.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以上,今后还将以年均约800万的规模递增。伴随人均期望寿命(目前为73岁)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必然日益显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民生问题和严峻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5,(11)
本文立足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主城区养老压力巨大的实际,把养老产业、生态环境、城市功能等纳入分析框架,多维地、系统地探讨北碚区发展养老产业、缓解主城养老压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现象。在未来几十年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态势。欧洲是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尤为直接、深刻。为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同心协力,试图有效回应老龄化对欧洲就业的挑战。老龄化引发的经济社会效应令人担忧生育率下降与预期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2003年,欧盟年人口增长率仅为0.04%,新入盟的国家中除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外,人口也均呈下降趋势。1960年,当时西欧大多数国家的生育率都在人口更替水平(每个妇女2.1…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也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必将对我国整个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给老人、家庭、社会、政府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特征及其影响,及早采取对策和措施,做到未雨绸缪,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特点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人口年龄构成中,老年人口比重随时间推移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它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结果,是总体人口年龄结构向着高龄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按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即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20.
遵循人口发展规律,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正在到来,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老龄社会主导的人口新局面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立足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折期,积极研判老龄社会的基本形态、潜藏的挑战和机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多维度开发人口红利,推动城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充分认识老龄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明确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民生问题;转"危"为"机",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老龄社会,为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人口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