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伟琪 《廉政瞭望》2010,(12):60-60
有效传播廉政文化应具备5个要件,即传播的载体、传播的环境、传播的时机、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持续性。五者缺一不可,相互间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以上述的载体、环境、时机、内容、持续性等要素为线索,分析廉政文化传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以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行政主体在运作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执行行政传播的功能,或者说行政主体是通过行政传播这一形式行使行政主体职能的。所以,在人类日益政治化、传播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每一个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投身政治的人要想不断增强政治传播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成为传播王国里的自由公民,就必须认识政治传播现象,反观、内省自己的政治传播能力。   一、关于政治传播   要想正确地理解政治传播在行政主体执行行政职能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对政治传播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那么,什么是“政治传播”呢 ?列宁说:“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 ?这首先就是把某一…  相似文献   

3.
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审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当前要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塑型”,从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通过开辟红色文化的自媒体传播路径,发挥流行歌曲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红色文化传播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具有制作成本较低、传播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消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短视频行业“井喷式”的发展和其引起的“蝴蝶效应”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挑战。为此,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优化传播内容、促进传播渠道融合、强化传播过程管理等路径,充分发挥短视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慧 《世纪桥》2008,(7):103-104
目前,高校的品牌传播策略,始终未能从品牌传播理论的高度来面对问题。一个下定决心要宣传、提升品牌形象的高校,应建立品牌开发管理机构,充分运用品牌营销传播理论作为指导,审视高校品牌传播要素与传播路径,对未来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进行系统的规划,充分运用媒介传播工具与口碑传播工具的不同优势。对社会公众施加其品牌的影响。从而实现自身的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6.
河北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这片土地英雄辈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燕赵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红色篇章,镌刻下荡气回肠、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贵在传承,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短视频、微信、微博、直播、H5、VLOG等微媒体的出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新平台,赋予红色文化传承新的活力。面对河北红色文化微传播效果欠佳,传播内容不足,形式单一,社会关注度不够的现状,应加大微传播力度;创新微传播内容;丰富微传播形式;优化传播环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赓续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公共危机传播管理主要是指政府或者危机管理决策者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控制手段,对社会进行管理的信息传播活动。有效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能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整合社会资源应对危机,做到转危为安。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手段曾主要是大众传媒,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在危机传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使危机传播主体多元化,危机传播方式多样化,加大了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成为新时期加强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传播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实现传播优化是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扩大其传播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实现其传播主体优化、传播环境优化和传受关系优化。  相似文献   

9.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人类从语言的形成到文字的出现用了近10万年时间,从文字传播跨入印刷传播花了约4000年,从印刷传播迈入电讯传播用了1200年左右,从电讯传播进入互动传播只有100多年,从电子媒介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才只有几十年时间。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宫吉成 《前线》2023,(3):75-77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需要文艺先行,让文艺成为传播载体,丰富对外传播内容,拓宽传播途径,增强文化影响的持久性。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国家大剧院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积极创作反映现实主义题材和“三精”作品,同各国媒体和文化平台合作传播优秀中国文艺作品,同时举办国际论坛、发起成立世界剧院联盟,搭建多边交流平台,走出了传播中华文明和展现中国精神的“大剧院步伐”。  相似文献   

11.
算法使人机共存的网络世界进一步融合,搭建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平台,助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精准化和传播形式多样化,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成效。然而,日渐强大的算法技术暗藏着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如算法黑箱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算法偏见削减主流优质内容的供给、算法沉迷干扰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等,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严峻挑战。鉴于此,应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多向交流、多元治理的协同工作体系,推动算法技术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24):22-25
当今社会,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业态方兴未艾,信息传播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基于各种新兴网络业态的互动式的传播,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当前,互联网发展已进入无边界、扁平化的网络社会阶段,正由单纯技术平台变得更具社会交往、传播等公共领域色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导力量。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也推动对外传播逐步迈入全球传播时代。对中国而言,新媒体既为我们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使我们面对着外部传播环境愈加复杂、差距可能被不断拉大的严峻挑战。基于此,为了构建符合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全球传播体系,我们要创新传播内容和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能力,主动搭建自主的新媒体平台,充分调动国内互联网网民的力量,充分发挥驻外企业和人员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如:虚假信息泛滥,侵权现象严重,犯罪现象难以杜绝等。当前,应从强化网络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完善网络传播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网络传播行业自律治理模式等方面对网络传播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礼平 《唯实》2010,(12):38-42
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从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转化做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传统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内首次以忠于原著的形式翻译恩格斯经典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译者,“衡石”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却尚不为学界所认识。“衡石”即吴江人李衡石,其在《觉悟》发表的系列译作传播了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译作《科学的社会主义》系统地向国人传播了从唯物史观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矛盾,无产阶级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取代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衡石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是上海先进思想传播群体和传播场域中思想激荡的产物,又是五四时期各种“主义”交锋的缩影。“衡石”在平民教育的发展、外交主权的伸张以及先进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7.
报纸通过新闻话语,向人们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传播”是报纸的基本形态,这里有个怎样“传播”即怎么“说话”的问题,党报作为机关报,不仅要“站”在党委和政府的角度发言,更要贴近百姓、为群众着想;既要把好“话语权”,主动说话,还要注重效果,善于说话,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体制外青年占据职业青年的大多数,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体制外青年中的传播处于重要地位。针对体制外单位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主要特征,形成了多环节日常化的综合传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学习、濡化、体验和日常化等环节,通过传统媒介以及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贯穿始终的传播载体,形成双向反馈互动的传播模式。其最大特征在于显隐结合、渗透濡化。其运行机理在于保持日常化领域与非日常化领域的独特性与区别性的基础上,将非日常化领域的政治传播日常化为生活内容,并且通过制度设计、基层组织的服务、人际关系的辐射、生活质量的提升和闲暇文化的潜移默化等形式予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9.
当代,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充分利用网络传媒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服务、为“大众化”服务,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深刻理解,并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对于提高理论宣传、普及和教育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媒发展历史表明,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引起传媒业在传播观念、传播手段、传播渠道上的深刻变化。在纵观新世纪以来传媒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技术引领下的新媒体“井喷式”发展,更是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波。这种冲击一是表现在对传统媒体受众市场的冲击,对受众市场份额的掠夺和分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