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与其对待马克思理论的立场密切相关,大体经历了补充、反思到最后彻底否定的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和历史阐释方式,以社会的变迁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范式也存在巨大的理论问题.当今历史的变化没有溢出商品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和资本的批判仍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组织原则在意义文化领域内全面贯彻,现代性的社会基础及其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不是"生产批判范式"的破产,而是进一步形成了生产批判范式的完整语境.  相似文献   

2.
宋德孝 《唯实》2009,(6):21-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由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一切东西只有转化为符号价值时才有自己的存在根据,这样就从商品政治经济学转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商品形式让位于符号形式。过去是对生产方式的占有,而现在则是对符号意义的占有,这种符号意义体现着现实生活的差异与等级。波德里亚确立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商品市场转化为消费符号系统,实际上也是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化为文化分析和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4.
西方后马克思思潮代表人物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分剔从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三个层面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政治经济学上,他提出以符码意指方式为基础的符码政治经济学代替以商品逻辑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揭示当代资本运行秘密的解释模式;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上,他提出用象征交换方式代替物质生产方式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理论;在哲学问题上,他则根本否定人的物质需要在人类历史中所具有的自然必然性,否定始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劳动所具有的哲学人类学意义.文章对鲍德里亚上述思想作出了概要性梳理,并就其意义和局限性作了理性评析.  相似文献   

5.
面对技术时代沉醉于对象性世界 ,而失去“物”的意义 ,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以诗意的态度对待“物” ,前者通过从“上手用具”到“艺术作品”的分析 ,主张让物成为物 ;后者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提出“物”是一种“符号体系”。与此同时 ,他们的理论批判之箭共同射向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 ,试图以“存在”或“符码”取代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对物的追问 ,他们的分析仍困于“镜像” ,也缺乏马克思所谓的“可靠的感性” ,而总归不可能看到真正的物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结构的形成是在人们日常看起来支离破碎、司空见惯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制约性而且具有使动性.正是由于他对实践这一人类理性活动的重视以及历史性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其理论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判隐含着强烈的建构主义特征和主体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7.
波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理论的大师级人物,其生命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断裂,有身份上的断裂,但更多的是其思想上不停的断裂与超越.他先是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决裂,转而运用拉康的符号学理论解读当今的消费社会.在认识到“其然”之后,为了探究“其所以然”,他引入了福柯的权力仿真理论,随后又与福柯理论决裂.波德里亚甚至与自己构筑的理论决裂,并最终卷入了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后现代思想漩涡之中.  相似文献   

8.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80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引入“政治文化”概念,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成熟的、有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总沉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集结。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09,(19):56-56
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指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党历史上自觉地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进行全面批判,从而发展出他自己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承认由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相对有效性,但又指出其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发展了阶级关系和价值关系借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再生产中表现的中介,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总结,也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革命改造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三个主要理论来源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  相似文献   

12.
杜梅萍 《前线》2015,(2):66-7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的一部重要的著作。由于处于这样一个重要转折点和起点上,可以说,它是马克思早期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文本。《手稿》由序言和三个笔记本组成,以异化劳动作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全部论述的出发点,使看似散乱的结构有了一以贯之的内容。《手稿》对异化劳动论述之充分、深刻,使异化劳动成为一个经典的话题,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3.
董新春 《理论学刊》2012,(5):123-126
在鲍德里亚看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性概念的历史规律,并非像人们所认为和理解的那样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中蕴含的决定论思维也难以成立.它们都是遵循着“生产的逻各斯”,笼罩在“生产”、“生产力”等“商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预设“阴影”下的意识形态概念.20世纪,“消费”占据了现代社会的统治地位,“符号的政治经济学”取代了“商品的政治经济学”,以往“生产之镜”中的历史规律理应被彻底否定和解构.鲍德里亚的“解构”对象事实上只能是传统中教条化的历史规律观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但他从“消费”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产”之根的摇撼及所作的“片面而深刻”的批评,对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深化马克思主义及历史规律问题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晔玲 《前线》2014,(5):58-58
<正>《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动手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到1859年该书出版,历时16年之久。本书的出版为马克思彻底完成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跟《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有密切关系、流传于世的文章,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两篇。那么,这两篇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各发挥了什么作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马克思进入到独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阶段。在多年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批判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相统一的,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为主线,将城市批判和资本批判有机结合,并集中体现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批判。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政治批判和经验观察为起点,以“经验模式”为主导,逐渐拓展出社会历史和城乡关系的双重逻辑;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展开社会历史批判,完成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的独特思想范式。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批判思想对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复杂变幻的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精髓,亟需以结构化的视角解析这一经济思想的时代内涵,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构和战略举措,挖掘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紧密联系世界发展形势,立足国家发展现实,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守人民主体立场,形成了立足战略全局把握时代变局的认识论,形成了领导驾驭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形成了制度与战略协同牵引的体系创新实践论。通过对国内外局势的精准判断、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原则概括、制度设计和重大战略的宏观谋划,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不同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贯通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社区这一概念建立在西欧的历史经验上,当我们用它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中西之间的差异。任何事情都处在不断的变迁中,理论更应与时俱进,现代化自它萌生以来就具有了全球化的属性,社区这一概念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其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紧密相关。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为界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从《雇佣劳动与资本》开始真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无缝对接。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既厘清了"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内在关系,也达到了对"资本"概念的科学把握,并提炼出"雇佣劳动"概念,最后考察了二者的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第一次全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阐述,为深入批判资本做好了理论准备,它处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变化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读,认真掌握、灵活运用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成果,科学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指导社会事业发展、驾驭经济发展全局,解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理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虽然他本人基本没有完整使用过这一概念,但这一理论基本是对他思想的概括,而且是经他本人看过并表示同意的,并且还写入了党的九大、十大政治报告和党章,写入了七五宪法,成为文革运动的指导思想。探讨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