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年6月29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案的出台,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企业全面经营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利用<劳动合同法>的契机进一步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避免纠纷,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在此对<劳动合同法>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企业和劳动者在了解具体法律规定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我国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情况,针对"强资本、弱劳工"的现实,侧重于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对弱者施以援手,使劳动者能够取得与用人单位相对平衡的地位.但是当前企业违背((劳动合同法>,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并不少见,本文从规范用工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的监管和加大对侵害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两大方面提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措施,以达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对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款进行了若干修改,用人单位对此存在着一些误解。本文在对比《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用人单位的几点认识误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一部立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但是《劳动合同法》从其创立之初就饱受争议.尽管在法律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由于用人单位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在劳动纠纷过程中是处于优势的地位,因此就造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因此在处理劳动纠纷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而且由于我们国家劳动合同的立法不完善,存在着模糊立法的现象,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就会钻法律的空子,这样就引发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之争.  相似文献   

5.
杨秋梅  李南 《法制与社会》2012,(18):237-238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开始实施以来已逾四年.这部法律贯穿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旨和目标,对现行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与完善.本文从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监管部门等角度阐释了如何更好地运用《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6.
王悦 《法制与社会》2012,(27):30+35
与1994年施行的《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扩大了保护劳动者的力度,对于调整劳动关系方面规定更为详细具体,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从《劳动合同法》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强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扩大了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三方面就《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分析,认为《劳动合同法》通过这样的驱动机制和惩罚机制,调动起了劳动者保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的积极性,也使得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违法.同时,还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劳动合同法》带来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我国在建设和完善劳动法律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新劳动合同法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一些用人单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一次重要进步,它必将对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和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比较了《劳动合同法》与之前相关制度的异同,总结了《劳动合同法》的若干特点和制度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对《劳动合同法》的全面实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该为《劳动合同法》得以全面实施共同努力:政府既要加强引导,又要严格执法;用人单位应该注重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以及人才储备;劳动者要爱岗敬业,与企业共度难关。  相似文献   

10.
刘瑛 《法学杂志》2007,28(3):41-44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劳动合同法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预设了特定的主体模型作为其逻辑前提.我国《劳动合同法》在预设主体模型时,无论是对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均采取单一主体模型,这难免出现因模型的代表性不足导致规则的适用范围过宽,该法确立的诸多制度被基于不同主体的特殊属性被选择性适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劳动合同法》的主体模型进行重构,根据劳动者所处的不同阶层与所属的不同群体、用人单位的不同规模,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进行类型化区分,进而开展不同的制度设计,即“建立多元主体模型,实施分类规制”.  相似文献   

12.
赵强  张旗 《中国律师》2010,(5):70-72
2007年6月29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以及国务院2008年9月18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明确地将合伙制律师事务所规定为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13.
李璟 《法制与社会》2010,(13):270-270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广大劳动者进行了倾向性地保护,因此用人单位反对的呼声甚高,一些大型的用人单位甚至纷纷采取了诸如要求劳动者主动辞工再聘用上岗等方式来予以应对。但任何法律郝应当是公平正义的体现,都要顾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应偏袒任何一方。新法的出台在一些方面却差强人意,本文从劳动合同解除方面反恩了新《劳动合同法》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工会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为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相应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于2008年9月18日公布实施。作为涉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自草案公布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本文着重从劳动关系实务角度对部分条款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钱叶芳 《现代法学》2011,33(3):184-193
各地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出台了各自的司法意见,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文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弥补了《劳动合同法》的不足和立法盲点。但是,也存在相当一些有悖于法理和立法法的解释误区,带来了各地司法不统一的混乱。如何认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和劳动关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及借用营业执照或挂靠的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个人承包经营形成的用工关系、下岗、内退职工与新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招用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所形成的关系以及未签订书面合同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的问题等。因此,应当对地方性司法指导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吸收借鉴其合理之处,阐释其存在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7.
刘熠 《政府法制》2013,(22):16-17
7月1日起,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将正式实施.新政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了"临时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并赋予人社部门依法开展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行政许可的权利. 新政亮点 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企业的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作为补充用工形式,在满足用人单位灵活用工需求和解决摩擦失业、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务派遣所带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同工不同酬和劳务派遣滥用,修改决定的实施将杜绝这一现象."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副司长赵国君表示,调查发现派遣机构存在经营资质低、皮包公司多、异地派遣难以管理等问题,而派遣人员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大多数行业,劳务派遣人员总规模可能达到4200万人,十分庞大,为此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出"重拳"整顿劳务派遣乱象.  相似文献   

18.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双方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发展需要,反映广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要求,体现更好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重要法律。本文以《劳动合同法》在江苏的实施情况来分析该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劳资双方权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承担相当于2倍经济补偿金的赔偿责任。"违法本法规定"不应该包括违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性规定,用人单位在支付赔偿金的同时不需要再支付经济补偿金,支付赔偿金的年限应该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也应该适用于事实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尽管该法确立了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住,规定了其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一定的社会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权益仍时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这不仅意味着<劳动合同法)在执法过程中的失灵,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社会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成了执法部门和社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