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化大革命”是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彻底否定这个错误的理论支柱。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一个有确定含义的概念,两报一刊编辑部在1967年11月6日发表的《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一文中,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后来又被写入《党章》和《宪法》,并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广为传播,一度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准则。这一所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是一帮“头戴红帽子,肚藏黑心肝”的害人虫。长期以来,他们自诩为“文化大革命的功臣”。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说明他们是疯狂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罪魁祸首。大野心家、阴谋家江青提出的反动口号“文攻武卫”,就是她射向文化大革命的一支毒箭,就是她破坏文化大革命的一大罪证。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亿万人民反修防修、继续革命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一分为二”的命题或思想,由来已久。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自觉地将“一分为二”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化表述,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论证,并具体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同志对“一分为二”问题的论述和应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九十周年之际,本文拟就学习“一分为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谈点粗浅的体会。“一分为二”的科学性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确曾有过“一分为二”的概念,但只停留在朴素辩证法的水平上,至多不过是以直观的形式猜测到对立统一规律。它与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一分为二”不可同曰而语。毛泽东同志自觉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和向全  相似文献   

4.
<正> 海外有一些学者,把“五四”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混为一谈,认为前者开了后者的先河,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认为,“五四”与“文革”,形似而质异,不可不辨别清楚。一、启蒙精神与蒙昧主义“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他们并不是全面地反传统。他们的地位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上反文化的道路。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来冲垮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素以详密、精确而雄踞各国语言之榜首,为环球学者所啧啧称羡。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瑕瑜并存、良绣共见乃普遍的事。汉语词汇也是如此,“抹黑”一词即是。君不见,“给社会主义抹黑”、“给共产党抹黑”,曾是多么可怕的罪名!然而,“抹黑”是一个极不精确,甚至极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理论学习》1986年第6期发表刘正顺同志的《“一分为三”不能成立》(以下简称刘文)一文,对于“一分为三”进行了反驳。我是“一分为三”论者之一,我认为刘文对“一分为三”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现就刘文中的几个问题答辨如下。一、关于数学中“三分法”问题刘文以很长的篇幅讲了数学中“一分为二”的情况。对于数学中的“一分为二”,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过,我在《“一分为三”新议》中,首先就引证了列宁关于“正和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分析“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的复杂社会历史原因时认为,“文化大革命”中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6,(Z1)
由于“文化大革命”给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各级党组织中出现了一些抵制改革开放和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右倾分子”,一些“三种人”仍存在于党内。为了切实解决“文化大革命”给党造成的严重破坏,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的严重不纯,1983年10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确定从1983年冬季开始全面整党。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清理“三种人”“三种人”是指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他们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9.
从“波浪式”前进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此问题他反复作了论述。面临我国经济被长期的“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拖到崩溃边缘的严重局势,在改革开放之初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无疑是正确的。邓小平指出:“可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01,(2)
对于宋高宗屈杀大将岳飞,当今学者大都认为宋高宗违背了宋朝自太祖以来不杀大臣的传统。如台湾学者王德毅《宋高宗评》一文认为:“宋太祖有不杀大臣的誓约,宋朝士大夫颇津津乐道。岳飞位至枢密副使,是国之大臣,最后赐死于大理寺,乃高宗假秦桧之手而杀之,有背祖宗的圣训。”  相似文献   

11.
1983年,一场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是当时在任的公安部部长。“严打”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提出的,是继解放初期进行的镇反运动后,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又一次大的行动,是公安战线坚决贯彻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17年之后,重温这段历史,我认为它仍具有深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严打”就是加强专政力量,就是专政“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十年内乱”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滋生了一大批打砸抢分子、抢劫犯、杀人犯、盗窃犯和流氓团伙犯罪分子。这些犯罪分子活动猖獗,破坏社会治安,危害…  相似文献   

12.
“小”“和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客观实在,不论是指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还是时间、空间、年纪、官职、善恶等等,但它们往往又可以转化、变化。认清其中的关系,大有学问,也大有裨益。要善于以“小”见“大”,着眼长远,这是我国人民的“大“”小”观之一。古人认为“,小时偷针,大了偷金”“,三岁定六十”,并告诫人“们莫因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把其作为家传古训之一,目的是希望子孙后代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后做品德高尚的人。从对“小”“与大”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俭朴。记得在困难…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06,(4):80-80
由于“文化大革命”给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各级党组织中出现了一些抵制改革开放和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右倾分子”,一些“三种人”仍存在于党内。为了切实解决“文化大革命”给党造成的严重破坏,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的严重不纯,  相似文献   

14.
蔡永飞 《同舟共进》2009,(10):47-47
邓小平复出、彻底否定“文革”时,曾提出一个解决“世界观”问题的方案,“解放”了知识分子——邓小平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  相似文献   

15.
“彻底否定毛泽东思想”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刮起的妖风,近几年来这股风是越刮越烈。他们认为,毛泽东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还能发挥作用,但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是不适应的,“过时了”。他们中有的甚至认为,毛泽东思想中根本没有什么科学的内容。党的“七大”把它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纯粹是个人崇拜的产物,是历史性的错误,现在要拨乱反正,彻底抛弃。总之,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看来,现在应把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掉。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对毛泽东思想如  相似文献   

16.
“一分为三”不能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了论述的方便,在此把“一分为三”论者的理由(《哲学原理集辩》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64页)抄录如下:“一分为三”论者认为,“一分为二”是矛盾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还存在着“一分为三”的普遍形式。理由是: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邓小平人权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回击西方敌对势力的“人权外交”攻势和国内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要“少数人的人权”、不要国格人权叫嚣的需要。那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攻击社会主义不讲“全国人民的人权”的无耻污蔑必须及早粉碎。二是国内实行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需要。文化大革命那种无法无纪、无视社会主义人权的不正常局面必须及早结束。三是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强调人权,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和协调,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一、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概括起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传说,这块巨石从悬崖坠落并一分为二,是500年前的事。现在,在一分为二的其中一个断面上,赫然出现一行字:中国共产党。这就是贵州平塘县掌布乡的“藏字石”,当地人称“救星石”。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间文学中存不存在帝王将相?如何对待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帝王将相?这个问题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有了争论。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却利用这个问题,把所有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都打成反社会主义的“毒草”,一大批包括各民族歌手在内的党的民间文学工作者,被诬蔑为“搞封建文化”、“全盘继承”、推销“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的“复辟派”,是“配合民族头人实行复辟的现行反革命”,也是“帝国主义的别动队”,等等。一时乌云滚滚、百花凋零,许多善良的同志被批斗、被开除公职、被投入监牢,有的竟被逼至死,含冤九泉。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各地的报刊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竹溪县民政局邹建华刘丛梅认为,一些村的村规民约未能随着村情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内容过时,脱离了现今农村实际,有的“多年一贯制”,甚至是“一订终身”,出现许多“霸王条款”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村规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