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郝可铭,山西赵城人,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曾担任中共赵城中心县委书记。离休前为国务院参事。他性格豪爽、意志坚强,一生坚持真理、坚持说真话,从不随波逐流。我以前并不认识他,为收集赵城革命史料,从1994年开始与他书信往来,10多年间他给我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对于了解赵城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历史及英勇牺牲的烈士十分重  相似文献   

2.
棱角刘道玉     
石破 《廉政瞭望》2010,(6):38-39
“我现在是个残疾人,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77岁的刘道玉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相似文献   

3.
“赵城金藏”是金代民间募集雕刻的版印佛经,为我国稀世瑰宝。原先共5800余卷,存放在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大殿两廊。由于多年来无人重视,也未很好保管,历年都有散失。有的被偷去放在家里供奉,以降鬼驱邪;有的则被拿去祷糊墙壁;还有的古董商唆使小偷盗出去后,倒买倒卖。多年来总计散失1000余卷,最后只剩下4300余卷了。广胜寺的力空和尚是1937年1月由地方官绅、护法居士公推接任该寺住持的。他是原赵城许村人,俗名原为任重,后改为任重远,曾三任行政区长,又三任县长。后来他看到反动政府的腐败,又加爱子夭折,看破红尘,决意出家为…  相似文献   

4.
<正>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洪洞一带被分为两个县,洪洞县和赵城县。赵城县境内的佛教寺院广胜寺(今属洪洞县)始建于东汉,宋金时期因大地震损毁重建。广胜寺内藏有一部大佛经,原有7000多卷,几经战乱后仅存4800多卷,内容包括汉朝以后、宋金以前各朝各代佛学翻译家和众多高僧的佛典译注,不仅为佛学、历史学和版本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而且在印刷技术和书法艺术方面提供了珍贵样本。公元1148年,山西潞州女子崔法珍用30年时间四处募捐,重新雕印了这部佛经,  相似文献   

5.
黄华 《共产党人》2006,(22):51-53
1936年6月中旬,一天,美国记者埃德加&#183;斯诺秘密地告诉我,中共中央已答应他的请求,同意他去陕北苏维埃地区参观访问。他虽然会说一些中国话,但还不怎么行.问我愿不愿意陪他去陕北采访,帮他做翻译工作。我不假思索,立即高兴地一口答应了。当时我已是燕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去陕北就不能参加毕业考试,就拿不到毕业文凭了。但是有机会去陕北参加革命队伍,那张大学文凭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与账本的渊源已久。1936年9月,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还说到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从9岁到17岁,毛泽东一直给家里记账。1910年秋毛泽东留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  相似文献   

7.
张艳丽 《党建文汇》2002,(16):39-39
“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克瑞格&#183;贝瑞特2002年5月10日突然到达成都,接受了成都几十家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采访快结束时,贝瑞特博士出人意料地反问记者:“请问这里有多少家成都媒体?我想请各位记者帮忙找一个人。”他缓缓地举起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8.
豪情雷宇     
李元 《党史纵横》2010,(8):46-46
2007年11月10日晚,在广州市广东迎宾馆,我以辽宁老年报的名义,招待了正在广州考察的王光中、陈素芝、李国忠等辽宁省老领导。就在宴会快要开始前,我听到一个令我十分喜悦与振奋的消息,曾在辽宁工作过的已故老领导任仲夷的夫人王璇和著名改革家雷宇也将应邀到会。这一消息也立即引起了我的同行、广州报业集团《老人报》总编辑赵南成的关注。他告诉我,雷宇在广州的知名度非常大,是新闻界的焦点人物,可想要采访到他很难,因为他处事低调,拒绝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因此,对雷宇能在这个场合出面,他们看得很重,希望我能帮助他们利用这个机会采访一下雷宇。对此,我虽然觉得把握不大,但还是答应让他们见机行事。  相似文献   

9.
1997年10月,我意外地收到来自洛阳人大的一封信,写信者还附了一份自己的简历。我看了来信和简历,心里一热,遂放下手头的工作,恭敬、认真地回了一封信。来信人叫张广祥,是一位1947年从赵城南下的老干部。他给我来信,是因为看过我写的有关赵城人文史料的文章,而他也热心于此。我小时候就听说,临解放时我们那一带南下的干部特别多。有到河南的,有到四川的,最远的到了云南。那时全面胜利在即,而斗争还是非常残酷。张广祥后来有一篇文章,记述刚到河南,他们中就有5位同志壮烈牺牲了。他是幸存者,一直在地方工作。1991年离休。离休前他是洛阳市人大…  相似文献   

10.
原保存在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内的"赵城金藏",与《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四库全书》,并列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从内部情报得知日军要掠夺"赵城金藏",在太岳区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共赵城县委、赵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于当年4月25日,组织领导了抢运国宝的活动。他们未发一枪一弹,未伤亡一人,一夜之间抢运出国宝433卷。此事一度成为抗战期间震惊中外的重大新  相似文献   

11.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12.
正我曾在凤城报社工作8年。毛书记作为凤城市先进模范人物的代表,是我们重要和经常的采访对象。在我不长不短的新闻从业生涯里,这既是一份偏得,也是一份宝贵的记忆。采访毛书记最直接的感受是"追"。他太忙了,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有时和他约好了时间地点,他却又有别的事情,只好撵着他采访;有时到了现场,毛书记却腿脚不闲,看这问那,脚下生风。最后,终于不用追他了,我们在病房里采访他,但那个感觉真的很不好。  相似文献   

13.
叶辛的宽厚在文学界、新闻界是有口碑的,也是他特别得人缘的原因之一。因此尽管素睐平生,为了完成三天后要交的稿子,我还是贸然地拨了叶辛家的电话号码.虽然叶辛这几天的时间安排已经以小时计算了,但他还是答应在第二天接受我的采访。之所以这么急切地想要采访叶辛,缘于两个月前的贵州之行一在贵州采访的日子,所到之处,总有人关切地问起:“哎,你是从上海来的,叶辛现在怎么样了?他现在过得好不好?”虽然叶辛离开贵州已经7年了,那么多人还是在千里之外默默地关心着他,注视着他。这份厚爱实在有些让人妒忌。贵州人是把叶辛当做自…  相似文献   

14.
陈伯达从刑满到去世叶永烈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也有难度很高的采访,其中,要算是头一回去采访陈伯达最为尴尬。陈伯达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曾多年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文革”中,他成为中国的第四号人物,即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15.
张兵 《党史博览》2009,(7):43-45
2007年岁末,我去北京市报房胡同采访柯华大使,并送去我参与主编的《见证奥林匹克》一书给他。该书中的一篇《乒乓使者到几内亚》,就是他提供的。我开玩笑说道:“柯校长还记得我吗?”他笑答:“名字记得,模样记不清了。你要知道,我刚刚过了92岁生日。”我打量着他笔挺的腰板儿、稳健的步态,听着他从容的叙说,觉得与35年前同在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时无大差异,竟一时不敢相信他是年近百岁的老者!  相似文献   

16.
陆建珠 《党史文苑》2009,(4):12-15,19
今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0周年。在他离开我们10周年的时候,也就是1999年的春天,我有幸在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的家里采访了他的夫人李昭。10年来,李昭那朴实、平和、奶奶般慈祥的笑容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对共青事业的关注、关心,对共青人的谆谆教诲、殷殷厚望,依然激荡着我的胸怀。  相似文献   

17.
李德生印象     
王文仲 《党史博览》2013,(10):31-36
1981年9月12日下午,在京西宾馆740房间。为写《徐向前传》之事。我采访了李德生。那时他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是为参加中央军委在华北地区组织的军事大演习而进京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四年后。李德生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因为工作关系。我见他的机会很多,经常面对面接受他的指示或陪同他外出办公。下面讲的,只是选取其中的几件事,谈谈我对他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性情     
简奕 《红岩春秋》2023,(3):76-77
<正>毛泽东爱辣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访问延安,采访了毛泽东。他饶有兴趣地记述了毛泽东喜爱辣椒的情形:作为湖南人,毛泽东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又见红旗渠     
蒋元明 《前线》2009,(7):57-57
1975年的秋天,我曾到过红旗渠。那时。我刚刚进入人民日报社当记者。首次外出采访,就在这里见到了著名记者、作家华山。读到他的新作《劈开太行侧》,深深地被红旗渠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20.
采访文泸先生是一次愉快的心灵旅行。因为,文泸先生工作上曾是我多年的领导,学识上是我的老师,友情上是我的兄长,人格上是我的楷模。我人生一大之幸事就是曾经和文泸先生共事多年。他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文风,以及认真做人的方式。近年来每次见他时发现他白发又添了几许,心里便不免作疼(我想这应该是对一个人的真正尊重)。他在文学和新闻双重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在广大读者中不用说都印象深刻,因此我的采访力求深入他的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