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目前,在职业中专中普遍开设了礼仪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基础礼仪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搞好礼仪教育能够帮助职专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我们的祖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称,伟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并亲自编选礼仪教材。在孔子教授学生掌握的“六艺”中,“礼”排在首位。老一辈革命家比如毛泽东、周恩  相似文献   

2.
美国汉学家芬格莱特认为礼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仪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并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人是礼仪的存在”,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芬格莱特忽视人之真切情感与道德价值实现的内在关系,把人之真切情感的剖析视为“心理学偏见”而有意避免,因此他对人和礼的理解存在抽象化的缺陷。孔子把礼仪理解为情文的统一,他认为,作为人行原则的礼仪规范必然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但必须区分德性成就和功利结果。  相似文献   

3.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仁人”、“士”而是“君子”。本文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君子人格的品质特征,认为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是集“知”、“仁”、“礼”、“勇”为一体的道德伦理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和制度层面的保障,还需要道德伦理层面的考量,因此,作为道德伦理人格的君子人格就对我们针砭时弊,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性之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西周礼乐相依的“德政”,是一位非常注重“礼”的思想家,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尖锐的冲突。本文从孔子与子路非同寻常的关系中探究了孔子晚年急于投身于现实政治的思想背景。孟子的“变置”理论是对孔子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学说因为有性善论、自由论和民本思想作为基础,因而,在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上孟子就必然要提出何以面对“独夫民贼”的问题。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在孟子的理论中明显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并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一、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孔子的和谐思想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礼”指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大政方针,指的是周礼“;和”,不单纯是和气的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谐之意,而是特指国家政权的和谐和社会形态的和谐。“贵”,为最好、最高之意。这一句话的意思通俗的讲,就是说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周礼(…  相似文献   

7.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对孔子的“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一般理解是:孔子把女性与小人相提并论,是看不起女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中的“小人”和“女人”是指“男中小人”和“女中小人”,“小”和“女”都不是性别评价,而是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9.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在孔子看来,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同时,孔子要求的礼的实行不仅应带有伦理情感,还应坚持“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人类的目标,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对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礼”、“和”的逻辑内涵的思考及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汲取孔子和谐观中积极的精神价值,传承其和谐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12.
冉雍是孔子的四大弟子之一。他的“家庭出身”并不好,父亲因贫而盗,被关进牢里。同学对冉雍有点看不起,但孔子很欣赏他的德行。有一次,他们一起走在路上,看到一头十分漂亮的小野牛。有个学生说,很不错啊,可以用来祭祀。孔子假装说:“可是,它是野牛,出身不好啊。”学生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它好就行了呀。”孔子顺势引导:“哦,那人也应该一样,卑微和不善的家庭,同样不妨碍一个人光明磊落啊!”学生们低头一想,就知道孔子在帮冉雍说话。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谐思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下,孔子集内圣外王于一身的精神气质非常具有倡导价值,这是一种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外部的社会和谐通融连贯的产物。仁爱的情操、自然的情怀与审美的情趣,共同构成了孔子之“乐在其中”的身心和谐的全部内涵,也是他的内圣精神的全部写照;内在的仁外化、表现出来就是“爱”,就是“孝”,就是“礼”,就是“和”。孔子试图以“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孝”建立起良好的伦理关系,以“礼”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关系,最后以“和”建立起全社会和谐、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儒家之“忠”的含义儒家“忠”的思想主要阐述的是臣民对君主和封建王朝的关系 ,它蕴含丰富的含义。首先 ,儒家之“忠”体现了君臣关系的双向要求。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孟子也宣称 :“君之视臣为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为犬马 ,则臣视君为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孟二人强调的都是君臣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 ,特别是君主要在这一关系建构中发挥主要作用 ,由此看来 ,儒家提倡的臣民忠君是以君对臣民尊重、爱护为前提。其次 ,“以德服人”是儒家之“忠”的又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是孔子的人格教养之道。孔子在修养自身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设计了多样化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中庸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尚中而贵和,度于仁义礼,权变而时中。基于中庸至德,孔子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价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格内涵,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中庸人格教育论取得了多方面认识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中国自古把诚信看作修身立国之根本 ,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思想道德体系上基本是按照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为手段建构的。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还是法律的主体必备资格。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为人之根本。我们不应该将诚信寄托在通过教化的变幻莫测的人性之善上 ,也不应该完全寄托在靠事后严厉惩罚的威慑而使其不敢为恶上 ,而应该还同时寄托在建立一套不给其违反诚信机会的法律制度和机制上。“以德治国 ,要以依法治国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妱于孔子、兴于汉儒、臻于程朱,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的儒家学说,本质上是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特色的社会伦理学。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大学之道,目标直指以“仁”为本的人格理想。由此生发出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慈等一整套伦理纲常,构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绵延数千年之久的超轻定的内控制系统。起于汉代的“三纲”则一纲举而万目张,完成了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共曰“三纲五常”的儒教规范体系。 这一良莠杂陈的庞大的社会伦理学体系,由于长期被用作封建统治阶级奴化子民的工具,早在西学东渐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便开始声名狼籍,五四时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思想体系申,中庸之道享有“至德”或核心的地位,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一观念或方法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哲学、伦理领域中相应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中和之美。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原则和文艺批评标准:美善统一、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及刻意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密切相关。儒家“中”的观念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过了,又按时地实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对我不理解,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风度吗?”《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孔子谈学习,把学习摆在首位,足见学习之重要。读这一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学什么,怎样学孔子在鲁国办学,教学内容很丰富,有礼、乐、射、御、书、数,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各种技能。那么,怎样学呢?第一,要按时实习(注意,不是温习)。学习礼仪、乐曲、射箭、驾车这些技艺,当然要按时演习、实习,否则,纸上谈…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思想体系申,中庸之道享有“至德”或核心的地位,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一观念或方法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哲学、伦理领域中相应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中和之美。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原则和文艺批评标准:美善统一、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及刻意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密切相关。儒家“中”的观念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