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党合法性是民众或者说是社会对特定社会既有政治系统的普遍认同、信仰和忠诚,它往往是通过经济因素和社会意识因素这两个基本层面来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的合法性价值:分析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稳定三者关系来看,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与其稳定性往往呈正相关,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状况也是呈正相关。因此,政治合法性离不开社会成员广泛而积极的政治认同,两者共同致力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政治认同所反映的价值趋向在于:其一,有助于政治文化的传习;其二,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其三,有助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那么,加强绩效基础建设、加强制度和规则基础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基础建设就成为提升政治认同、巩固合法性的三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金鹏 《前沿》2012,(22):43-44
2007年,我们党在召开十七大时,就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任务.应推动该价值体系大众化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的重要任务来抓.而实现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实际上就是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民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也是增强新时期党执政合法性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政治稳定源于社会公众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稳定除了需要制度、法律等强制手段以外,更需要赢得民众对所在政治体系的认同感。由此,维护政治稳定不仅需要转变维稳思维,创新维稳模式,更重要的是:遏制腐败,改善政治生态环境,取信于民,增强执政合法性;深化改革赢得民众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构建价值信仰体系,为政治稳定提供信仰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政治信任的动态构建与执政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持续积累,民主政治与有限政府的运作,建设和完善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以及制度化不信任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6.
管廷莲 《求索》2011,(5):58-60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社会社会公众对某一政治共同体的感情归属感及其政治参与支持度。政治认同的确立及持续不仅与该社会政治权力分配模式相关,还与其政治权力主体的信仰言说有关。在政治认同模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对于社会基本正义的承诺,它作为社会主义合法性资源结构中最为基础的成份,为我国社会制度的合法性构建提供了道义上的诠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构建,关键在于取得全体国民的政治认同,并得到全社会的自觉践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需要坚持文化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促成社会文化资源整合与社会阶层利益整合的统一、坚持文化理念与社会制度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政治认同的重要保证与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核心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分为宣传型政治认同、教育型政治认同、体验型政治认同和参与型政治认同。上述四种类型的政治认同在知识结构的系统程度、话语体系的规范程度、生活世界的丰富程度和政治情感的强烈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应当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采取分类建构的策略,优化宣传型政治认同,巩固教育型政治认同,增强体验型政治认同,构建参与型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8.
追求合法性是现代政党的重要政治目标.具有强大合法性的执政党必然拥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广泛的民众支持率和各项事业的推进力.根据现代政党的实践,构建合法性基础应当关注民众对执政党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政绩认同和利益认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构建合法性基础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中,国家权力作用和民主权利行使的张力关系使国家治理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治理失效的双重风险。民主政治建设不仅要在推进程度上适应民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需要,更要在战略重心选择上立足于国家治理的具体需求。不能带来治理绩效的民主实践注定是失败的,自由主义民主在中国不仅行不通,而且危害巨大。治理民主用"参与"改造治理以解合法性危机,用"善治"规范民主以防治理失效,符合人民民主的价值旨意,有利于实现政治参与的有序化,社会与政府治理能力的互动提升,国家认同的现代化,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重心。治理民主发展的关键是把治理嵌入已有的民主政治制度中,以"治理"作为民主政治制度运转和完善的支撑点,具体策略包括:完善社会体制;加强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丰富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彭忠益  李奇 《桂海论丛》2005,21(2):31-34
政府合法性是政府存在、持续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体现为社会和民众对政府、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过程所构成的政治体系的自觉服从与认同。面对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正经历着考验。而新宪政论作为新兴的政治科学理论,对于政府合法性具有较透彻的解释力,并为政府合法性的维系与巩固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即民主选举、有效政府、执政党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8)
作为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情感和意识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合法性呈现与社会成员情感归属的互动过程。"四个全面"作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战略布局,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紧密关联,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增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不可忽视其在意识形态认同、政党认同、政治组织认同方面遭遇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喻包庆 《理论月刊》2012,(8):112-118
从应然的层面看,构建政治合法性是维系政治系统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然层面,当代中国面临诸多政治合法性危机,如政府认同危机、执政党认同危机及理想信念危机等,这些危机会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明显的社会冲突。解决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危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维度加大建设力度,以构建起政治合法性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试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政治系统要避免合法性危机,就必须构筑牢固的合法性基础。意识形态、结构和规则、治理绩效共同构成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基础。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三者结合的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合法性就越牢固。  相似文献   

14.
过往研究忽略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前提性条件:现代合法性系统。现代合法性系统基本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理性化的政治价值观、能力本位的财富分配规范以及话语体系的开放规定性。而从合法性系统到现代国家体系的生成需要三个过渡机制:现代国家认同机制、自由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现代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三个代表”的政治合法性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合法性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体系基于内心自愿的认同、支持与服从。政治合法性对于政治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针对当前我国政权体系面临的合法性威胁所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战略对策。只要党及其领导下的政权体系真正实践和实现“三个代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潜在政治合法性威胁将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在政治理想、政治价值、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对社会成员发挥着引导、动员、凝聚的功能,为政治统治提供论证和辩护,是凝聚人心,增强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培养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自觉认同,增强人们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信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个体理性反思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境下,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坚定立场,增强四个自信;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关注受众的切身感受,增强意识形态的感召力;重视个体的理性反思能力,增强反思性认同。  相似文献   

18.
国家认同是构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弱化。从文化和政治属性两个面向来对既有的民调数据进行梳理与诠释,发现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导致多数台湾民众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但又以所谓的“台湾人”自居。两岸制度差异影响了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台湾社会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充满内部分歧和变数。鉴于中华文化对岛内的持续影响力,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偏好维持现状,大陆方面在台湾地区重构国家认同上存在积极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带来深层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社会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易引发民众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危机;网络在加大监督的同时也消蚀着党的形象和威信。要在网络社会中维护和提升党的政治权威需要做到:规范网络秩序,营造网络自律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尊重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政党信任是由政党和社会民众两大主体在结构性互动中生成的价值关系,是社会上多数民众对政党政治的合法性、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政党组织及其成员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品性等的认同和信心.政党信任具有强化政治合法性、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政策执行等重要功能.在当代中国,政党信任的建构必须紧紧抓住制度这一载体,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