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萌 《法制与经济》2009,(16):133-134
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一书对发达工业社会做了尖锐而独特的批判。他的“单面性”理论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的异化状态,指出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受到技术理性的规训和压制,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否定意识,从而陷入了只有肯定性一面的单面性中。  相似文献   

2.
扈红英 《法制与社会》2012,(17):171-17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批判尽管发人深醒,引人共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仍然属于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的"浅描"而非"深描",其对人类前途的悲观预测是这种批判方式的必然宿命。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生产活动基础的技术,一开始在满足人类物质需要方面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随着发达工业社会的到来,技术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消费被异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中对发达的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本丈对其批判的精神重新展开讨论,以求进一步认识技术与消费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由于人们受技术理性的规范和操作,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高度控制,变成了失去否定精神、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尖锐的,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单向度的思想”在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尔库塞希望从哲学与人的思维方式等领域出发,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的思想”的分析来达到彻底批判发达工业社会某些异化现象的目的.本文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理论为基点,从横纵两种不同的维度出发,去理解哲学角度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思想,考察他在论述“单向度的思想”时的内在症结和合理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6.
尼采人生哲学之理想人——"超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人生哲学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人性的丧失与泯灭,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又不满足于现实的人,祈求人性本能恢复,追求积极有意义的人生,他塑造了理想人——"超人","超人"具有批判的精神、藐视权威,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进取的品质,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他试图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但是爱欲解放理论由于背离了科学的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致使他的技术批判理论在认识论、历史观方面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本文试就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法律社会理论是在法律社会学所提供的经验素材的基础上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法律机理和法制系统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批判,对现代法律关系下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总体关系进行一种前瞻式的研究。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深入到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内部,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刻解析,是一种关于法律的社会批判理论,并从批判中得出了法律之抽象性、矛盾性和世俗性等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刑法学界当前存在着不正确的"犯罪有益论"、"相对主义犯罪观"思潮,认为犯罪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正面功能或者说积极价值,对此应当加以批判。而"排气孔"、"安全阀"学说是其支撑性论据之一。但是,作为其支撑性论据的"排气孔"、"安全阀"学说,却存在着严重的概念偷换或者说嫁接,并基于此而形成了如果缺失作为"排气孔"、"安全阀"的犯罪,将会导致社会崩溃的错误结论。对此,应当加以系统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国民启蒙裹挟在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城市社会还处于动荡和未成形的状态中,就已经以启蒙的姿态介入到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中去。本文主要从《野草》中的城市"陌生人"形象出发,对《野草》中涉及到城市现实空间的篇章进行市民形象和城市伦理分析,探讨身处早期城市社会的鲁迅对市民底层空间的观察和反思。《野草》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陌生人"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形成对"精神界战士"的鲁迅构成牵制、拉扯和制约的力量;他们通过"立论"与"闲谈",形成"陌生人"的日常生活策略;他们在"物"的主宰下形成对金钱异化的群体。鲁迅对"陌生人"群体的批判体现了他在城市写作中更为重视在精神层面上对都市生活中"人"的思考和发现,从而也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市民批判。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现代性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现代性问题源起于发达工业化国家,其批判的矛头直指国家深入发展问题。现代性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成为各国发展中必须正视与探讨的问题,并给予具有本国特色的回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是构建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而找到克服各种有悖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的社会问题,在理论上吸收借鉴意义,并能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劳动逻辑"揭示的是人在物质生产生活领域获取"现实"自由的条件和途径.然而,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救赎式批判理论却试图以告别"劳动逻辑"的方式"救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以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法性.由于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些救赎式的批判理论丢失了马克思曾经借以能够将解放理论同社会分析方案联系起来的规范内涵.但是,与众不同的是,霍耐特却突出了马克思的社会劳动与自由解放之间的密切关联,并通过"承认"概念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主张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为社会承认而斗争.然而不幸的是,霍耐特却低估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性"的理论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在不同人性观影响下所作的不同法律制度安排和司法实践却截然不同、渐分优劣。以"经验人"和"人性恶"为立法人性基础,必将带来法治和程序法的发达,并使刑事诉讼法防止司法权滥用和保障人权的独立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以"理性人"和"人性善"为立法人性基础,有可能导致程序法相对不完善和不发达,并使刑事诉讼法沦为人治的附庸,其防止司法权滥用和保障人权的独立价值也无法真正实现。本文在比较中西方法律人性对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影响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人性基础的应然性进行相应研究,认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刑事司法应以"人性恶"作为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传播理论是批判的传播者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它参与了国家对大众思想的灌输和控制及对高级文化的摧毁,作为大众文化明星也只是一种人格化的商品;也是批判的大众文化理论,指出大众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控制性、欺骗性、商品性、复制性和非艺术性;还是批判的受众理论,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受众处于一种被全面控制的境地,其接受方式是非审美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正义论>的发表标志西方政治哲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与此同时,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进入新的高度,逐步转向理性思考,对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父权制度的正义现进行批判,追求占人类一半女性正义的正当要求.本文主要讨论女性主义对原初状态下订立社会契约缺少"性的契约"和两个正义原则批判.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自然主义的理解,虽然是抽象的、唯心主义的,脱离人的社会性的,但是费尔巴哈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捍卫了唯物主义,开创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先河。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深入分析,给予其思想以科学的评价,揭示了他的"人本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受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转变的影响,马克思法律理论的建构遵循了"社会—政治法律哲学进路"。这种进路的选择不仅不是马克思的疏忽,更是包含着马克思本人促进人类解放的伟大担当和理论旨趣。而且,这种进路触及到了法律的一个特征,即法律的非自主性(法律的社会—政治基础),对当下中国法律哲学的建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与所谓的儒学"反哺",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儒教伦理的关注和思考,与之相应的反思、激赏、批判或敌视,都把"全球化"时代文化资本和文化工业的道德功能扩大化了,都是对现代语境中传统德性伦理复兴途径的误解.韩剧的"时尚性"、"世俗性"的消费文化特征、横亘在中韩两国之间的民族主义情绪,都使得所谓的"儒学复兴"、"儒教共同体"的伦理假想成为"狂欢"时代的转瞬即逝的一种"单薄"声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原本"出发,深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揭示资本逻辑决定的现代性矛盾;同时,马克思批判作为现代性"观念副本"的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了被现代资产阶级奉为圭皋的现代"理性"、"自由"等只不过是资本逻辑的观念粉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特征:不论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总体性批判,还是以改造世界为指向的实践性批判,或是以世界市场为视角的世界历史性批判,抑或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现代性超越,都指引着马克思揭开现代性的迷雾。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感到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日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本文认为,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