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3.
黄家兵 《党史文苑》2004,(8):110-112
重视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是重视“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以德育人,以德治教,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5.
干部德包括内在德和外在言行两方面,内在德决定人的言行,外在言行体现内在德。根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中国共产党在干部德的要求及考评上不断提出新要求。在对干部德的实际考评中,存在着考评制度不完善、考评指标设置不一、考评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干部德考评内容要独立、标准设置要科学、考评方式要全面、考评机制要完善、结果运用要强化,在考评定位、体系、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王延东 《世纪桥》2011,(23):72-74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许多重要思想。其中,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的思想,既是对党的干部队伍90年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适应党的历史任务和新的党情,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而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就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民营企业重组国有企业成功的典型案例,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先进企业。本研究力图对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七年来的做法、经验、问题及其发展作一个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探讨,旨在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火德问题是西汉政治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学术界虽有过不少讨论,但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火德在西汉一直被视为内德,并未成为外德,而人们之所以不能够辨析清楚西汉火德疑案,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其背后存在着两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和探究这一问题,或许可以使西汉火德疑案得到破解.  相似文献   

9.
德才兼备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在强调坚持德才兼备的同时,还对不同时期候选干部的德与才的具体内涵进行了论述。一方面,他强调了候选干部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德行,并对干部所应具备的“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入推进,邓小平同志也看到,如果党的干部没有专业知识,那么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因而,邓小平同志对干部的选拔和使用,多次强调了候选干部具备优良才能的重要性。仔细梳理与研究邓小平同志选拔干部理念的这种细微差异,不仅能够深化对邓小平选拔干部思想的研究,而且也能为新时代党的干部选拔工作提供可资镜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虽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创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但是国内高校对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学习与借鉴一直方兴未艾。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推行的导师制为例,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了"1+X"全程导师制的理论依据、制度实践及实施效果。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得到学生、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光明网、人民电视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行政与政治的关系,"中国只有政治而无行政,只有政治哲学而无政治学。"这应是分析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并在分析"德治思想"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为"以德为先"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制度存在,主要表现在择人用人的管理机制上。  相似文献   

12.
干部的选拔任用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兴衰成败,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我们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历史传承,时代所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要求。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这一新要求,对于加强干部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波 《理论建设》2008,(2):16-17
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从当时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包括“知天命”的自然和谐观、“和为贵”的社会和谐观、“为政以德”的政治和谐观等具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特征和内涵的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校”是当前许多高校正在推行的一种治校思想。本文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出发,分析校园文化在高校德治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选干部,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选干部,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以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17.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选干部,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选干部,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以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18.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选干部,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选干部,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以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以德治国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以德修身”应多管齐下,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王充在传统“德位是否相称”的问题意识下,提出自己的“逢遇”论,将君子、士人的政治际遇诉诸于偶然性,批评了时人“贤人可遇,不遇,亦其自咎也”的狭隘观点,并以此来为自己政治上的“不遇”提供解释。王充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一定的揭示,并反映了传统士人在政治命运上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具有积极的思想史意义。但王充将君子、士人的政治际遇归结为偶然性,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实际政治中的谋略、情势等因素。另外,王充也没有提出对于君主专制及用人体制的反思,反映了他自己对君主仍然抱有幻想和期待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