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省委日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指导意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全局高度出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们对第一产业的认识有几千年,对第二产业的认识也有好几百年,但对服务业的认识时间较短,服务业的内部细分也还在不断发展中。针对一些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本刊综合作出简要解答。  相似文献   

2.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基于以往文献归纳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以及两者互动发展的机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又根据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了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两个指标,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对浙江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乘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最后,文章对浙江省如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娟  邓爱文  彭波 《理论导报》2011,(12):39-40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性服务的服务行业。近年来,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会同宜春市委政研室和袁州区委政研室对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虽然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但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因此,哈尔滨市应以前瞻研究夯实发展基础,以政策突破促进生产服务业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驱动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快发展;优化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集约发展;积极构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要素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荣伟 《世纪桥》2012,(9):45-46
生产服务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快的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如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够且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够、改革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等不足。因此,应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4,(9):33-34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该意见强凋,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一是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三是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  相似文献   

7.
周冲  姚芳 《前线》2014,(12):83-84
<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不断完善,对健康的需求和渴望也空前强烈。健康产品、健康服务从无到有,健康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为了解北京市居民健康消费现状及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健康服务业良性发展,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  相似文献   

8.
《江淮》2010,(9)
<正>从一般意义上讲,风靡世界的现代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动力。发展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类新型生活型服务业蓬勃兴起,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可以催生和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产业,从而极大地提高服务业或第三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四化同步,本质上也是要求城镇化与产业变迁的规律相协调。从历史视角看,第一产业制度变革为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促进了沿海制造业的崛起,各类开发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当前来看,三次产业就业占比相对接近,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容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省级数据显示,城镇化率与产业间就业结构之间初步呈现现代经济特征。实现有就业的城镇化其有利条件是,中国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持续提升,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就业压力相对减轻,服务业容纳就业人口的潜力巨大。面临的挑战是,农业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力显露疲态,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比重偏高、制造业升级不足,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非正式就业问题突出。为此,要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促进产业高级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岗位;加快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新兴服务业,既与制造业相关,又具有服务业的特性,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意义深远。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抑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体制原因、市场化程度低和人才短缺等等。可采取推进垄断企业体制改革、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加强监管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雪峰  刘洪波 《前线》2008,(1):71-71
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北京要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消费升级对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模式创新、业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难得的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发展效益、开放水平、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压力。把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内涵,通过深化制度改革、推进产业融合、促进服务创新等措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合消费结构升级下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裂隙,是探索消费升级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要切实平衡好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引导区域竞争与推进有序发展、补短板与促升级这三大关系,在供需耦合中实现结构变化带来的消费需求红利。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能够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优势。目前,山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性还比较弱,为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制造业层次,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竞争秩序,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因其在改变城市产业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重点发展的行业。本文认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成都市应在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下,从促进产业融合、鼓励创新、推进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十二五”时期,服务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和最大潜力。“十三五”时期是全社会需求结构由实物产品消费为主向服务产品消费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将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认识、适应、引领服务业发展新常态,要学会把油门踩在服务业这一边,避免过分注重制造业而错过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发展服务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遵循“一二三”向“二三一”、再  相似文献   

17.
新兴服务业是入世后竞争十分激烈的产业.按照兵团党委提出的"拓宽搞活服务业"的总体部署,应以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对兵团工农业生产和扩大消费形成瓶颈制约的行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高其整体水平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提高兵团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化。尤其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发达工业国都已经实现了高服务化社会。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辽宁产业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是一种中间需求性的服务业。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迅猛,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及动因,中国应着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18,(12)
正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目标,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既具有事业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关乎群众获得感,也是首都"高精尖"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是北京满足市民健康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供给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需要。梳理当前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促进全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