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以德、日失败而告终,德国纳粹日本军国分子受到了正义审判,然近些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引起世人警觉。日本之所以不能正确反思二战的侵略性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地理因素和现实利益驱使。  相似文献   

2.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入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由亚洲扩及欧洲。二战进入了一个包括欧洲战争(以下简称欧战)在内的新阶段。人们感到惊奇与遗憾的是:当波兰血肉横飞,英、法对德宣战之际,为何一贯自诩为“民主”、“自由”与“人权”捍卫者的美国,竟然先是宣布中立,不介入欧战,继  相似文献   

3.
二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顾关福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是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的空前大搏斗,战争的结局彻底粉碎了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要想征服世界的罪恶意图,使世界又重新回到和平与进步的轨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4.
德国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今天在对待二战中的侵略罪行问题上 ,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一个认真反省 ,吸取教训 ,取信于世 ;一个百般歪曲 ,不思悔改 ,欺骗世人。这是由德、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和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由此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台湾当局一直有人崇尚并鼓吹用“两德模式”来实现中国统一,为认清“两德模式”的实质及其荒谬性,现对“两德模式”作一考察和评析,以揭示其不适宜于两岸关系的原因。 一、“两德模式”的由来及其在台湾的发展。 “两德模式”是指东德和西德在和平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强权硬把一个主权德国切割为二:东德和西德。在当时冷战  相似文献   

6.
冷战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代价最高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但埋葬了人类所唾弃的德、日、意法西斯,而且使英、法等昔日殖民大国的实力一落千丈。美国和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特等强国。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美苏矛盾已露端倪,在双方不断的摩擦、斗争中,战后终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  相似文献   

7.
“泡沫政治”和世界发展大趋势和平九十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二战后由雅尔塔体制奠定的两极格局轰然倒塌。在旧格局的崩塌声中,西方民主政体似乎在全球凯歌行进:一时间,“多元化”、“民主化”浪潮遍及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许多第三世界国家...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美国高校德育曾经面临困境,整个社会亦道德滑坡,但至60年代中期后,美国社会与高校均开始重视德育问题。美国高校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德育方案,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形成了一整套“大道德教育”的模式,为美国社会基本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9.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9,(12):55-55
2009年10月22日《云南日报》三版“云岭时评”《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作者 杨文江 昆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因素是二战期间制约各参战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l)二战前夕和初期,德意日和美英苏之所以能分别组成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战略同盟,除了国家利益一致、意识形态接近等原因外,使对手处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地缘政治因素对参加二战的各大国军事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南下”向英美开战,美国坚持“欧洲第一”战略,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都与其地缘政治的考虑有关。(3)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后期,根据新的力量对比,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划分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以地缘政治因素考察各大国的外交决策,也是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二战以后美、英、法、日四国刑事政策发展历程的回顾,比较四国在二战以后刑事政策的特点,分别对法、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和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的刑事政策进行评价,得出两大法系的刑事政策在理念上逐步取得共识,向轻重并举的两极发展,重罪重罚,轻罪轻罚,但是各国刑事政策是在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还是保...  相似文献   

12.
德日两国法西斯战败以后,德国和日本的国内经济崩溃、政治沦丧,民众精神空虚,民族前途渺茫。但在外力的引导下,德国民众经历了分辨——认识——痛恨纳粹罪行的思想转变过程,精神面貌开始净化,认识境界开始升华。二战后,德国社会精英的一贯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尊重与敬佩。而日本后来所走的道路却截然相反。种种事实表明,彻底否定军国主义思想文化、谴责侵略战争罪行,仍是摆在“大和民族”面前远未完成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3.
林林 《人事天地》2008,(4):34-35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的阶段。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这场战役被公认为二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美、日、德三国的企业分配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指出了国际企业分配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二战以来传统的国际发展援助政策运行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发展援助政策受到猛烈冲击。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并受两德统一的影响,德国的发展援助政策所受到的冲击更为显著和典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90年代初以来,德国对其发展援助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发展援助政策呈现出政治化、弱化、实用化的特征,发展援助资金所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连年下降,这些现象在冷战后西方主要发展援助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调整中极具代表性。一、发展援助政策基本原则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德,日刑法中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考察了犯罪过失在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和评价了犯罪过失在德,日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2月28日,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在武昌召开。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德与才”和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有益的启示:对德与才的审察是基本前提;对德与才“知所先后”至关重要;要坚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在德与才不能兼得之时,要注意抓住重点,以德为先,扬长避短,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即使贤德的人居于掌权的地位,使有才干的人担当合适的职务;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克林顿访德与美对德政策的调整王帆去年7月10日至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那不勒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之后,专程对德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这是美国总统在德国统一之后首次出访德国。访问期间,克林顿会晤了新当选的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德国总理科尔,举行了记...  相似文献   

20.
李朝伟 《海南人大》2006,(5):F0003-F0003
3月28日至30日,加拿大加中议会协会加方联席主席参议员约瑟夫·德及国会议员汤姆一心佩尔一行3人,在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蔺高廷的陪同下,对我省进行了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