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晓荣 《人大研究》2006,(10):43-44
沉默权(Privilegeofsilence),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ThePrivilegeagainstself-incrimination),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的讯问,享有拒绝回答或保持沉默并不因此受到追究的权利。该权利实质上赋予了犯罪嫌疑人两项权利:一是对于是否陈述享有不受强迫的权利,二是对于是否陈述及是否提供不利于己的陈述享有选择权。1.程序正义论。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作为实现法律正义的重要内容,要求在对行为人的权益做出有利或不利决定时,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正当性,而…  相似文献   

2.
陈默 《民主与法制》2011,(33):52-54
面临“大修”的刑诉法修正草案,已由全国人大向社会公布,反对自我归罪和婚姻家庭特免权的规定,备受关注。草案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法院可强制其到庭,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草案在重申了严禁刑讯逼供的同时,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尹明灿 《前沿》2008,(6):118-120
在沉默权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美国的沃伦法庭在1966年通过米兰达案件所创设的米兰达规则(Miranda Warnings)是其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有学者将米兰达规则等同于沉默权,甚至作为沉默权的代名词;也有学者认为米兰达规则包含沉默权。实际上,在米兰达规则存在之前的数百年,沉默权(反对自我归罪特权)已栽入很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米兰达规则作为一项诉讼规则,只是对宪法性权利——沉默权保护的外国规则,其赋予犯罪嫌疑人的只是沉默权的受告知权,其本身并不具有实体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为沉默权     
什么是沉默权?一般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被指控犯有罪行或有犯罪嫌疑的人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的讯问而享有的拒绝回答的权利。沉默权在国外是通行的原则。各国说法不一 ,有的国家称为沉默权 ,如英国 ,而美国的宪法第五修正案称其为反对被迫自我归罪之特权。从严格意义上讲 ,沉默权与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还不太一样 ,后者比前者的范围要广。沉默权通常指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但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对象除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之外还适用于证人。证人虽有作证的义务 ,但如果证言中有对自己不利之处 ,证人有权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5.
试论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限制适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沉默权最早起源于英国 ,其法律本质就是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或不被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我国目前尚未确立沉默权 ,但随着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和侦查技术的提高 ,我国有必要确立沉默权。但在确立沉默权时基于犯罪特点和公共安全的需要应有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论信访权的权利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访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人们对信访制度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使信访处于颇为尴尬的境地。如何看待信访,涉及对信访权利属性的认定。从公民基本权利的角度讲,信访权是公民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不仅是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地方性信访条例所确认的法定权利,也是我国公民反复行使的一项现实权利,并且有宪法第四十一条作为其根本的依据;信访权所包含的各项内容实际上可概括为监督权和救济权两种权利。  相似文献   

7.
侯东德 《传承》2011,(16):69
建立以养老权为核心的养老法律体系一般来说,养老权是公民在年老时要求家庭和子女提供赡养与扶助,以及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基本养老社会保障的权利。从权利的属性而言,首先,养老权是一项法定的权利。权利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 ,沉默权产生于17世纪英国普通法的支持者们反对教会和国王、争取宗教和宪法自由的斗争中。美国沉默权问题专家莱纳德·利维在《第五修正案的起源》中指出 :沉默权是在两种对立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斗争中产生的 ,一边是支持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普通法 ,它逐步形成发展了不得被迫回答可能导致自我归罪的权利(沉默权) ;另一边是罗马法传统以及适用于审讯制度的英国教会法庭 ,它的执法者们强烈反对沉默权。此后 ,两种不同类型法院适用的审判方式分别发展成控告式诉讼模式和纠问式诉讼模式。至17世纪 ,宣誓(强迫被告人做“无罪宣誓”。…  相似文献   

9.
洪芳 《人民论坛》2015,(5):143-145
劳动者职业稳定权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就业权所享有的,能够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持续稳定工作,没有法定事由不被解雇的权利。该权利并非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一项权利,但从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和政府所担负的促进就业的义务中可推导出来。国家是职业稳定权的主要义务主体,但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的相对人,也具有无可逃避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侯东德 《传承》2011,(6):69-69
建立以养老权为核心的养老法律体系一般来说,养老权是公民在年老时要求家庭和子女提供赡养与扶助,以及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基本养老社会保障的权利。从权利的属性而言,首先,养老权是一项法定的权利。权利  相似文献   

11.
王鹏 《人权》2010,(6):31-35
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生育权、生育权利、生殖权利在英文中同为“Reproductive Rights”,其正式出现在联合国文件中是在联合国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中,中译正式文本为生殖权利。生育在中文里包括生殖和抚育两个方面,因此中文里的生育权应包括生殖权和抚育权两个方面。但由于自古以来,抚育都不是一种权利,故而本文中的生育权和英文一致,仅指生殖权。它是指所有夫妇和个人均享有在没有歧视、强迫和暴力的状况下做出有关生育决定的权利以及自由、  相似文献   

12.
刘练军 《求索》2022,(5):151-159
在法学研究中,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两个概念常常被相互混用。实际上,两者在具体内涵、权利话语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不应等同视之。个人信息是一种知识,而个人数据则是一种载体。个人信息是“神”而个人数据则为其“形”。个人信息的权利话语主要有个人信息的自主决定权和控制权,以及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查阅复制权、更正补充权、删除权、要求解释说明权等。而个人数据的权利话语主要包括访问权、更正权、擦除权(被遗忘权)、限制处理权、数据携带权等。  相似文献   

13.
岳悍惟 《人权》2011,(3):60-61
人权进入法律领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认为先于国家和高于国家,这部分仍被直呼为人权;另一部分后于国家和基于国家,认为它们是与政治共同体紧密相连的权利,这部分被称为公民权。二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统一于人权是一种法的权利,是被宪法法律化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汪地彻 《前沿》2006,10(11):149-151
作为一项古老的权利,请愿权在基本人权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各国宪法对请愿权都有相关规定。而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请愿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人民主权原则下的代议制民主理论,而对其权利属性的分析也是见仁见智。但这些理论成果多是国外学者研究所得,而国内学人囿于请愿权在立法上的缺失,对该权利缺少足够的关注。因此,现阶段我国的请愿权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深入。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自我控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主体需求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加快转变催生了删除权权能扩张,随之而来的权利泛化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风险与利益纷争。在探求删除权的行使进路时,亟须厘清权利限度的逻辑演变,省思数字化视域下权利拓展的逻辑缺陷。规范权利向度的妥适选择是在借鉴域内外有益经验基础上合理配置利益衡平机制,通过强化信息分类化治理、扩大义务主体责任分担、细化权利行使原则等多元路径实现删除权在数据时代的“平稳落地”。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如实供述为被追诉人的义务,但也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二者存在冲突.将如实供述设定为义务虽然符合探明案件事实的刑事诉讼目的 ,但相应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容易侵犯被追诉人的权利.为此:应当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范侦查人员权利告知行为,保障被迫诉人的律师帮助权;进一步完善供述自愿性的保障机制,以自愿性供述为前提,平衡刑事诉讼中公权力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采访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界对保护采访权呼声日益高涨。但采访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权”,是“权力”(power)还是“权利”(right),理论上模糊不清。采访权是源于宪法的一项权利,是由宪法权利派生的权利。殴打记者既侵犯了人身权又侵害了采访权。采访权受到侵害的完整救济需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公民罢工权的宪法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湘刚 《前沿》2005,(7):163-166
公民罢工权是一项宪法权利,这可从罢工权的渊源、罢工权的国际法保护、罢工权与劳动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得到论证。随着形势的发展,公民罢工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地位应得到确认,这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宪政实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基本权利属性对确定权利运行中的政府角色具有指导意义。劳工三权虽包含团结权(工人结社权)、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三项权利,但是从对个人结社自由与集体结社自由的历史关系考察来看,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不过是结社权中集体结社自由的表现形式,三者同属结社权这一范畴,劳工三权的这一特点说明劳工三权首先具有自由权的属性。值得注意的是,劳工三权并不具有社会权属性。劳工三权属于自由权这一特点可为检视我国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中的政府行为提供有效参照。  相似文献   

20.
王群 《人大研究》2006,(3):15-15
顾名思义,“弃权”是指代表或者委员主动放弃行使表决权的行为,是不具有实质内容的表意行为。从法律层面看,表决权是代表或者委员表达自己意志的实体权利,其方式有“赞成”“、反对”和“弃权”。显而易见,“弃权”并非“赞成”和“反对”之间的折中方式或中间概念,它作为对实体表决权的特殊补充形式,是代表或者委员在履行投票职责中主动放弃行使实体表决权时享有的一项程序性权利。在人大工作实践中,弃权票虽然被单独作为一类加以宣读,但常被人们划归反对票一类,或者在实际上起到反对票的法律效果。事实上,这些习惯做法忽视了弃权行为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