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时政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发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是中国第二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该计划分为导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人权教育,国际人权条约义务的履行和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以及实施和监督等7个部分;对今后4年中国人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了规划。  相似文献   

2.
肖金明 《人民政坛》2009,(11):38-39
在《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载文《中国特色的人权年)》是中国政府关于主流人权观、人权框架、权利保障体系最系统的表述,不仅明确表达了中国“全面人权”的主流价值观,还完整地描述了中国特色的人权框架与权利保障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陈志兴 《前沿》2007,(9):171-175
人权保障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现在的世界比较重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忽视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针对我们国家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及法律规定,分析被害人保护的原因,针对我国现状及法律规定和原因,提出了完善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统一论坛》2013,(6):31-46
四、社会建设中的人权保障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健康权利和受教育权利等获得了更好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所收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出现了"只能求助于人权"这样一个句子,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所作出的回答,并因此而论证了马克思对待人权持肯定的立场。但这样的论证却是由于对menschlichen Titel的错误翻译而引发的一场"美丽的误会"。menschlichen Titel应译作"人的权利",其与"人权"有本质区别。就人的解放而言,马克思所肯定的是"人的权利"而非"人权"。  相似文献   

6.
龚爱林 《人权》2002,(5):52-54
近年来,谈到人权,人们常常提到米尔恩的名字。这位当今英国著名的人权哲学家,在他所著的《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人权见解。 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人权一定要是普遍道德权利,这是米尔恩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有社会就有权利,若要遵从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的要求,就必须让每个人类成员都享有权利。米尔恩认为,享有权利是任何形式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切成员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共同体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而是无法想象的。这许多权利是什么,取决于个别共同体的情况,如它的生活方式、特定道德、成员身份的条件、制度与价值。但是,源于共  相似文献   

7.
《人权》2004,(3):59-60
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研究和介绍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专著性教科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修订第二版)日前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组织翻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人权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联合国大会于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又称“A公约”),与《公  相似文献   

8.
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1日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是继2009年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以来,我国第二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计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人权教育,国际人权条约义务的履行和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以及实施和监督等做出了详细规划。  相似文献   

9.
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根据人权法的基本意义及世界人权法的发展与实践,环境权应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内容的公益性;权利和义务的紧密联系性;内容的丰富性;主体的广泛性;权利的限度性。环境权与其他人权一样,是一个由多项子权利组成的内容丰富的权利系统。从理论上说,环境权应具有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10.
《北京周报(英文版)》2020,(14):I0001-I0008
五、弱势群体处境艰难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至今拒绝批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多项核心国际人权公约。政府不仅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反而不断削减相关资助项目。数千万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衣食无着,面临暴力、欺凌、虐待和毒品的威胁,令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1.
王瑞雪 《人权》2013,(5):41-45
人权,即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权所指涉的权利是一种具有多维度指向的权利的集合,并可划分为三个层级:首先,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就实质而言,是国内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最后,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   

12.
在人权发展史上,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之分。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以个人自由和财产权为核心的自然权利,即"第一代人权"概念,属于消极权利。第二代人权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承认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人们又称第二代人权为积极权利。第二代人权包括:社会安全的权利、工作权和休息权、受教育的权利、生活保障的权利、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等。住房权作为第二代人权被国际公约提出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立法保障,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市场化的过度推进,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严重缺位,故应该加强对住房权的重视和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孙康 《理论月刊》2023,(2):72-8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伴随着旗帜鲜明的权利话语,她以谋求和保障中国人民的权利为根本使命。党的权利话语从最初提出美好愿景到使之落实到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上,历经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对最早由资产阶级所提出的一系列权利话语,从借鉴到批判再到扬弃,丰富和深化了权利话语内涵,最终通过“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在保障生存权的基础上向保障发展权迈进。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人权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手段。在革命斗争与现代化初期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明确了中国权利话语的价值追求,实现了语词和理念上的嬗变流转,精准地赋予其民族和时代的特色,给世界人权事业以极大的裨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由妇女的生理特征所产生的权利等.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妇女是妇女群体中的弱者,其合法权益亟需有效的法律保障.为保障农村妇女权利的实现,首先应当回归其作为人权主体的宪法地位.同时,宪法应当平等赋予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各项权利,并依据宪法精神来完善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人权入宪的价值--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人权入宪”条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以实证法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修宪前存在着人权保障取得巨大进步和宪法文本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人权规范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内容体系变得开放完整,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实现共同进步。同时,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不能成为基本原则条款略显缺憾。以修宪为契机,研究解决由法律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中的各种问题是目前亟待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性的人权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的人权道德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个体在性方面的表现或选择归根到底是一种“权利”。传统性道德在国家(社会)权力、完整人格层面解读“性”,蒸发了个体性权利。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整体变迁,中国人主宰自己摸索出情感方面的人权道德,表现出对个体权利的逐渐回归。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说,性的人权道德应该是以自已的权利为前进动力,以对方的同等同样的权利为前提,以不侵犯所有相关者的个人权利为界限.以爱情为主导去从事一切性方面的活动。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如果双方之间或者双方与其他人之间发生了权利方面的冲突,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寻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中间界线,达到“没有受害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王春 《前沿》2009,(7):56-61
刑事证人权利的保障不仅是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宪法规定的人权保障和促进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现行立法未能给证人的权利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是导致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或作证后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因此亟待重构我国的刑事证人权利保障制度,明确证人保护的机构、对象和范围、措施以及保护程序等,以强化对刑事证人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常健  刘坤 《人权》2009,(3):28-31
健全的人权保障包括着两个内在的维度,一是权利的平等保护,一是弱势群体权利的特殊保护。这两者之间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实践中,中国在权利保护的这两个维度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厘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完善人权保障机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董学士 《人权》2012,(1):46-47
人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权利,包括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所以如何增强人权宣传,是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李靖辉 《人权》2012,(5):58-60
罪犯人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罪犯人权是指所有罪犯所应享有的权利,其主体是被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判决定罪量刑且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人:狭义的罪犯人权是指被判处自由刑且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所应享有的权利。①理解罪犯人权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权利主体是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即罪犯:二是这里的罪犯人权是指罪犯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