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大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知识,开拓广阔视野,提高创新思维,但网络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使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形成网络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的现状,如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如何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正确的网络心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拒绝黄、赌、毒,告别不文明上网行为。”5月12日,湖北省蕲春县教育局关工委向全县十几万中小学生发出倡议,要求广大中小学生洁身自爱,远离网络垃圾。  相似文献   

3.
《党课》2020,(2):40-40
2019年12月24日,腾讯公司发布了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指导完成的《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报告指出,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三类是网络谣言的高发领域,并分别针对这三类传播最广的十大谣言进行了“套路”分析。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学习方式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学习资源匮乏或冗余、不良信息泛滥、情感交流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工作、学习及发展,同时也对网络学习生态环境的良性运作,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以信息容量巨大,交流开放自由,查询方便快捷的特性,为人们开辟了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涉猎信息的新天地。网络也因其“智能化”特征,使“网民”呈知识化、年轻化趋势。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但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很容易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不良信息开始通过发达的网络逐渐渗透至军校中,给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多元的网络信息,泛滥的信息“泡沫”以及多元的网络文化削弱了政治理论教学的控制力,污染了教育的信息环境,误导了学员的价值追求.因此政治理论教学必须适应网络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从提高学员的辨识力和抵御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以及优化教育人才队伍等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学员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腐蚀和渗透,正确应对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5,(6)
高职院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十分活跃,主要表现出四个特点:动机比较单纯;稳定性较高;注重公益活动;参与热情高涨。但高职院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也存在组织分散、传播不良信息、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等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转变思维和方式,健全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服务和引导机制,建立正式社团与网络青年自组织的O2O模式,加强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推动高职院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法律意识是我国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就难以有效甄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容易产生一些失范行为。因而,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枚  王瑞涛 《求实》2006,(Z2):22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与大学生活紧密相连。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查找资料,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网络交流、互动,扩大了交往范围;通过网络休闲、娱乐,丰富了课余生活。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信息工具,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也不容忽视,随着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增多,浏览不良信息、侵犯他人隐私、言语粗俗、弄虚作假甚至网络犯罪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日渐增多,给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应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正确、科学使用网络。总结我…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把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因特阿(h储回归)是世界上覆盖面最广泛的全球信息网,它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影响巨大,它把自动化和高效化的信息服务带进了家庭和办公室,使人们最大限度地享用全球信息资源。但是网络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信息污染。信息混乱、信息犯罪等等,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并寻求对策。一、网上交流的负面影响1、信息污染。网上的信息量激增,存在着许多虚假、冗余、过剩、老化、淫秽等不良信息、无用信息。这些信息的比重加大,造成对信息环境的污染,影响了人们对网上信息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1.
构建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当今道德建设和网络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主要应该是加强网络道德观的建设、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及网络行为的管理等三个方面。涉及网络道德意识、心理、伦理原则、规范制定、行为监管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正在造就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社会伦理反映的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就必须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加强网络管理,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及时颁布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使用者的道德约束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卡斯特出版了《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文版)一书,这预示着网络社会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里被重视起来,也同样被学界厘定为这是网络社会、虚拟社会的完成。然而,在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并非是2000年,而是1994年左右。只不过,到了2000年才开始逐步的形成一个具有"中国体验"独特之物。在中国,作为虚拟社会的网络社会,博弈却又无处不在。因为博弈而导致的政治对抗或利益冲突,进而就发生了网络政治研究。加上作为独特性的中国网络政治存在,那么,它到底关心的是什么议题,有什么特点,方法如何,意义何在。这即为本文试图去厘清和建构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论纲的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信息长廊     
“五要五不”倡导网络文明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是按照中央确立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大力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的重要举措。警惕干部“带病”上岗中组部部长曾庆红最近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现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选拔任用干部片面强调才能、重才轻德,忽视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有的干部“带病”上岗,刚刚提拔…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易引发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易滋生网络谣言。在当前的背景下,网络谣言与网络舆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二者的耦合关系日益凸显,且对网络舆情环境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网络谣言与网络舆情的耦合关系,为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网络社会化三大新趋势,提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几项举措,即澄清互联网内容事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警惕网络异化现象、引导网络交往新风,以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络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网络也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并且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以我国为例,目前,我们国家的上网人数已达三千多万,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一个全球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因为“网络社会”的形成而逐步脱掉理想的外衣,成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它也带来了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网络伦理问…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4)
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的双重嵌入是创业成长的内在要求,双重网络的叠加式嵌入可以节省网络嵌入成本。但是,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存在空间偏离的特征,增加了创业的"网络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到农民工创业企业的经营成本、运营风险和竞争能力。地方政府通过拓展进城创业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为返乡创业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目前制约网络反腐功能发挥的因素涉及网络、网民、治理腐败部门、党政部门、立法部门等多方面。必须积极肯定和引导加强网络反腐,完善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大政府网站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反腐立法以及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是由不同的网络社区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其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它存在的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对网络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P2P技术在使信息资源快捷传播、共享的同时,有害信息泛滥加剧、网络侵权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是新的网络伦理问题.文章探讨网络伦理与P2P技术的特征,由P2P技术所引发的网络伦理问题及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道德规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