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7年阎锡山总揽大权之后,具备了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扩张的基本条件,于是便着手筹划经营山西。根据当时国内形势和山西人民的心理状态,以及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他提出了“保境安民”的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对阎锡山的“保境安民”主张,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特别对其作用应该如何评价? 多年来,山西政界,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大多数人对此完全予以否定,部分人认为应该客观分析,不应一概否定。下面我就对阎锡山的“保境安民”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在"文革"时期,对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西方古典音乐家的批判成为"反修防修"斗争的一部分,他们遭到长期批判。1971年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指挥家李德伦与江青、于会泳一起讨论曲目,《命运》被于会泳认为宣扬"宿命论"而否定。李德伦提出演奏《英雄》,又被以"歌颂拿破仑"之名否定。1977年3月26日是贝多芬逝世150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地音乐界都将举行纪念活动。李德伦因此向一位他认识的文化部副部长建议中国也在当日举行纪念贝多芬的演出,以示"平反"。文化部向中宣部再至主  相似文献   

3.
4.
改造国民性,是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主张。陈独秀作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核心人物,对改造国民性问题有其独到见解,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改造国民性”主张,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而告失败,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以图重振  相似文献   

5.
凡是读过党的“七大”《党章》的人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在党的纲领中提出要建立新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呢?为什么没有提出建立单一制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我们之所以感到奇怪是因为现在我国采用的是单一制。关于联邦制主张,并不是“七大”第一次提出来的,追溯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早在中国共产党“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联邦制建国主张,在“二大”至“七大”的二十多年里,我党文件上多次提到过采用联邦制。所以可以基本这样说。“七大”之所以提出联邦制的主张,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承袭了党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试析邓小平“一国两制”与江泽民“八项主张”周一生本文试就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加以论述。伟大构想贵在拓创“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造。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创建后的政治使命,是与时局变化相关联的,它在“时局”历史中开展政治活动,并且在“时局”历史中确立自身的政党形象。作为初创的政党,中共在组织力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显然不占优势。因而,如何通过公开鲜明地标识政治主张以累积政治能量,就成为中共早期政治革命的任务。不同的契机可能带来不同的机会,而政治时局的变化为中共提供了改变政党格局与发展自身的契机。中共从因应各种政局事变的需要出发,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政治策略与革命目标,推动了国内政治革命的发展,从而在当时的国内政党格局中,逐步确立了自身的政治位置,履行创党之际确定的革命初衷,为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一贯强调课程、教材必须精简。他在早年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尤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批评学校课业重,挤了政治,害了学生身体。1950年、 1951年,他先后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在此前后,教育部根据毛泽东关于学生健康问题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调整学生作息时间,精简课程和教材,改进学校卫生工作,加强体育和娱乐,调整学生人民助学金,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提出了“国民会议”主张,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的方面。从总体上看,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这是国共两党能够合作领导国民会议运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共两党合作关系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一致的方面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与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也对国民会议运动及大革命的失败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国共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深入探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22日晚,张挺(化名)驾车行至重庆市渝北区新华宾馆门口人行横道线处时,将从右至左横过公路的行人李远(化名)撞倒在地。  相似文献   

11.
国民会议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在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局的变化,多次重申国民会议主张,并对国民会议的地位、职责、阶级构成、领导力量、组织形式、实现途径和实现步骤等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阐述,使国民会议主张的基本内涵不断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2.
李朝军 《世纪桥》2007,(4):106-107
全民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二者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全民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3.
朱卫洪在1993年4月3日《周末》上撰文认为,我国最早提出“中外合资”主张的人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2年)字正翔,号陶斋,又号待鹤山人,广东香山县人。他是一位富有社会实践经验,尤其善于经营近代工商业的民族资本家。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御外侮只有奋发自强;而要自强则必须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在经营近代工商业  相似文献   

14.
实施再就业工程,安排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热点。学术界不断有人为再就业工程出谋划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也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主张,“降低妇女就业参与率”的主张就是其中的一例。所谓“降低妇女就业参与率”不外乎两个基本途径:一是...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与陈独秀的“退出国民党”主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后来国共两党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继续党内合作对中国共产党已十分不利,陈独秀因此而四、五次提出"退出国民党"的主张,均遭共产国际的严词拒绝,使这一主张一直未能实施.中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很多,"退出国民党"的主张一直未能实施应该说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种种史料表明,对于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是应承担主要责任的.  相似文献   

16.
刘肖委  王皓玉 《世纪桥》2011,(11):13-15
抗战胜利后,在国内外形势激荡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围绕中国的前途,各自提出了"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展开了和平谈判、军事斗争等多种形式的较量。国民党政府在实质上不愿放弃其"一党训政"的政治体制,并因此发动内战,来试图"捍卫"这一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专制体制,最终被历史无情的舍弃了。中共"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在解放战争时期因国共双方政治、军事力量的逆转,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积极筹备及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共"联合政府"主张得到了完整、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试着去研讨这一时期中共"联合政府"政治主张发展演变的整体过程。  相似文献   

17.
苏联史学界曾一再对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政治局会议进行指责,说这次会议的决议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违背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共瓦窑堡会议既充分体现了共产国际七大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精神,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路线。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斯大林在解放战争后期是否劝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对1994年公布的斯大林和毛泽东在1949年1月间往来的电报,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解读。通过对"划江而治"的源起以及斯大林和毛泽东之间往来电报的分析,可以认为斯大林没有明确劝阻人民解放军渡江,但这并不表明斯大林没有使国共双方"划江而治"的想法。苏联战略安全利益第一位和苏美关系的大局始终决定着斯大林此时的复杂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斯大林双重的对华政策和复杂意图。这是毛泽东多次抱怨说斯大林"阻止我们过长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性质、实现途径与方式、发展前途与历史命运等方面,探讨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全新认识."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但它却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提出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性质、实现途径与方式、发展前途与历史命运等方面,探讨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全新认识。“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但它却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提出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