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堪称莫言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颠覆历史是前两部作品的显著特征 ,而到了莫言近作《檀香刑》却吞噬了这一审美特征 ,走向取媚世俗的趋向。本文试图分析这一美学走向及其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施蛰存探索文学现代写作的道路上,他的历史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以施蛰存晚年总结的三个“现代”创作特点,即欲望、幻想和怪诞为中心,分析其历史小说写作中对于“现代”的探索,指出施蛰存由早期创作中对于爱情的叙述转向现代心理分析中对欲望的叙述,进而较好尝试了基于欲望心理的幻想和怪诞叙述方式。同时,历史小说中也存在着现代心理分析对象性别上的不对称、历史题材的汲取和重构导致情节叙述以完全背离历史叙述价值为代价等不足。这些写作困境使施蛰存最终离开心理分析式的历史小说写作,在时代生活背景下融合古典审美要素进行文学的现代主义探索。  相似文献   

3.
辛鸣 《理论前沿》2002,(3):11-13
“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晶 ,是不丢老祖宗 ,又要说新话的典范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更进一步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 ,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的历史责任中 ,与时俱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中新概念的涌现,一方面体现了这门研究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某种不成熟甚至失败。约瑟夫·奈在1968年时提出,地区主义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最新样色的国际时尚”。近些年来, “新地区主义”已成为这种时尚的最新版本。在地区主义的研究文献中,“新地区主义”这个概念的使用率相当高,以至于几乎造成了“新地区主义”俨然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的假象。本文认为,所谓“新地区主义”的概念还是值得怀疑的。为证明这一判断,本文将首先探索“新地区主义”概念的来源,然后在辨析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关系的基础上,对所谓新旧地区主义的区别进行评析,认为它们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和明晰的区别,“新地区主义”还是一个有待检验的概念。此外,本文还特别结合国内近年来地区主义研究的部分成果,特别是针对专门涉及“新地区主义”的研究尝试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自从马克思.韦伯建立“官僚制”行政组织理论,伍德罗.威尔逊提出“政治——行政两分法”,建立起以此为内核的传统行政范式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其行政范式已经经历了“传统行政范式”、“新公共管理”两个阶段,步入了“新公共服务”阶段,本文将就西方国家行政范式历史演进的三个阶段“传统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三个阶段范式的演进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2001年4月3日,日本内阁宜布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新中学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新中学历史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对历史进行篡改和编造,违背了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访华时的承诺和江泽民1998年访日时与小渊惠三就历史问题达成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识。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是战后日本军国主义一直未受到必要的清算。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概念,从理解“历史”概念的前提条件出发,强调物质生活、人类满足自身需要时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社会关系这三者是我们理解“历史”概念的三个方面;马克思的历史观始终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与现实个人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历史”;最后,随着世界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历史”并不是停滞不前,不向外扩展的,历史会向全世界历史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围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突出强调了一个“新”字,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本文认为“新”包含着四方面的内容,即新境界、新局面、新力量、新活力。  相似文献   

9.
加强“两新”组织党建,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新课题。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探索与思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机制、特点与规律。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是开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创新形式,突出重点抓组建,是开创党建工作的起点和重点;结合特点,探索规律是党建工作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全面、科学、系统地认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要把握其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于百年未有大变局,在总结既往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从实践逻辑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然选择;从理论逻辑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国情相结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准确把握其三重逻辑,才能将其贯彻于“五位一体”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云南的概念 “新”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通常与“旧、老”相对,除了指时间“近”以外,还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使事物的性质改变得更好。新云南的“新”指的就是今后云南的发展比以前有根本性的改变,发展的状态和性质改变得更好。何谓新云南?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已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概念,这就是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换句话说,我们把开放富裕文明幸福的云南叫做新云南。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由区域历史大幅度向世界历史转换的时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至少实现如下领域的新拓展:树立全球意识,开展世界道德教育;树立开放意识,开展“东西方文化”教育;树立民族忧患意识,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树立“新主权意识”,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树立阵地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概念,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的“新唯物主义”其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有着分歧很大的理解。根据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新唯物主义的理解,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质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于幼军 《理论前沿》2007,495(6):5-9
“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新贡献在于: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阶级性与人民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高度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的科学定位和创造性回答;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兴国的行动纲领;集中体现了当今时代主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我们党面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团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吴雪 《外交评论》2006,(5):80-84
近年来,对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研究成为我国对美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在涉及新保守主义的发展演变、内涵特征、代表人物与相关机构、主要观点及政策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述,旨在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大开放"思想与经济特区的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恒瑞 《理论前沿》2004,(16):21-23
关于建设沿海经济特区的举措,关于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作用的论述,是邓小平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社会开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以邓小平的“大开放”思想为指导,从时代新特点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思考沿海经济特区的新发展、功能和新定位问题。(一)邓小平的开放思想是社会开放的思想,是“大开放”的思想。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是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我们以邓小平的开放思想为指导,设立、建设经济特区,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今天,…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 ,又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的新贡献 ,同时也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标准。同时把“三个代表”这一统一的有机整体 ,作为衡量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并且强调 ,“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始终代表”。  相似文献   

20.
李锡炎 《理论前沿》2002,(11):23-25
本文认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对党的领导规律的新概括,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党治国方略和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