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是爱中国的,我的朋友、同学、家庭都在中国。中国给了我很多,给我家庭和幸福;我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是中国给的。"坐在我对面的莱奥纳尔多·博萨达先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带着一点很标准的"北京腔"。语言对于他来说早就不是问题,我们见面的这个早上,他刚刚开车出门,就听到车里交通广播说,今天他的车尾号限行,他马上返回家,借了朋友的一辆车出来。这位哥伦比亚人,除去一张高鼻深目的面孔,和北京土著几无区别。同北京大多数居民一样,他喜欢讨论北京的交  相似文献   

2.
章治安印象     
一个很炎热的中午,朋友约我去聚会。我照例问都有哪些人,他说,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你来就是了。这是一位与我有多年文字之交的朋友,又有一年多没有见面,我只好遵命去了。朋友介绍大家时,不知道是有意忽略,还是无意疏忽,把一位企业家只轻描淡写地称为老板。什么企业,生产何物,讳莫如深。而这位老板,不苟言笑,一脸严肃。他只说过一句话,说不会喝酒,表示歉意。忽然,一位年轻英俊的先生丢出一句话,说这位老板只有一大爱  相似文献   

3.
1912年,陈寅恪先生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可惜都看完了。”寅恪先生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几十年后,他在七十岁左右时对后辈说:“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也与夏先生同感了。  相似文献   

4.
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葛洛夫几年前对网络经济有过一番预测 ,他说“未来的因特网之争是眼球之争”。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谈到当今社会经济特点时 ,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 ,他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最有价值的将是人们的注意力。在我们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为什么大腕名星一出场就能赚大钱 ,道理十分简单 ,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能吸引注意力。众所周知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特定时间内 ,一个人选择了看电视就不能同时看报纸 ,选择了读甲报就不能同时读乙报 ,所以任何媒体要想拥有传播力、影响力 ,都必…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他拒绝了许多记者的采访,他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平平常常的事。 可他还是应约与我坐在了一起。因为我掌握了他的秘密:绝对的干实事,重朋友。我便拉着他的好朋友、泉州市委宣传部许副部长一起来到了气势宏伟的泉  相似文献   

6.
邵道生 《传承》2008,(21):44-45
无论是从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来说,还是从现实社会的耳濡目染来说,在我们社会中有一定数量的人是很喜欢内耗的,很喜欢"窝里斗"的。我多次去日本,结识了一些日本朋友,他们有许多中国学生,不止一位日本朋友对我说:"中国学生勤奋、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学习成绩非常出众,但是有一点不好,中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不团结,喜欢在我面前告状,说对方的坏话,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很少有这个毛病。"  相似文献   

7.
“不务正业”的研究——于润琦先生的门墩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朋友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先生要出一部有关老北京的门墩的书,于是打电话。我个人一直都对老北京的文化感兴趣,而且,恐怕还有不少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也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如今遇到这方面的一个专家,怎能轻易错过。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门口,有两位先生正走出大门,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因为担心他吃饭去了找不到人,我正要给他打电话,不料其中一位先生回头对我说:“不用打了,我就是于润琦!”我正惊叹他的精明,他送走了那位先生,径直来到我的面前,握手、带我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坐、倒水、然后坐  相似文献   

8.
陈敬贤先生是香港在内地的著名房地产业咨询服务企业戴德梁行集团的成员——泛城(中国)综合住宅服务北京公司的负责人。陈先生的朋友称他为“老北京”,陈先生总是幽默地说:“我不是老北京,我是北京佬!”陈先生说,北京给予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陈先生一看到宋庆龄女士创办的《今日中国》杂志就露出很亲切的神情,因为他去过宋庆龄女士的故居。休息时坐着三轮车逛北京的胡同,参观古迹和名人故居,是陈先生的一个嗜好。  相似文献   

9.
“我是半个中国人了!”日本木偶艺术家宫原大刀夫先生一见面,就高兴地对我说。原来,前年他率领木偶团在宁夏演出时,突患重病,是输了大量中国人的血,才起死回生的。宫原先生以他自己身体内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为荣,逢人便讲。  相似文献   

10.
溥杰先生离开了我们,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气质和胸怀,他的性格和为人,却在我的持续重温中得到了加强。近来,回忆的波涛不断涌来,让少许浪花化为一段文字呈献给读者,算是聊以寄托哀思吧! 那是1985年,书画界的一些朋友要在佳丽饭店举办一次大型的民间笔会。组织人阮文龙先生通过我请溥杰和毓嵒先生参加。溥杰先生很少参加家族以外的非官方组织的笔会,因而我感到为难。然而阮先生很恳切,对我寄予厚望,我只好硬着头皮去试一试。晚上,我去护国寺溥杰家。二爷(族人称溥杰为二  相似文献   

11.
挫折不绊脚     
袁青 《协商论坛》2007,(12):61-61
富翁的儿子与朋友做生意,被骗了。富翁的儿子很懊恼。他说,我没想到他是那种人,我们曾相处的那么好。富翁安慰了儿子,并告诫儿子,人都有自己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有朋友来电请我为谭足先生即将刊出的作品写篇文章,虽然我与谭足先生相识时间不太长,不过我很高兴应承下来。一九九九年十月下旬,在北京天下第一城举办的“庆国庆,迎千禧——百名海内外画家向祖国献爱心”的开幕式上我与谭足先生相识,言谈甚欢。谭足先生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儒雅,为人耿直,他在这次活动的书画  相似文献   

13.
这是近期在网上被热议的一篇文章,作者谭小熊是一个美国人,目前在新东方学校任外教。谭说,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的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我来到中国后,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相似文献   

14.
WTO随想     
在美国定居回上海探亲的人,常常被上海人戏言有三气:说话土气,穿得俗气,出手小气。因为时尚上海话里,常常夹英语,因为上海人讲究穿着“扎台型”,因为上海人很多收入可观而物价又可爱,自然出手不凡。我的一位定居海外的朋友,从来一身中国制造,最近他到江苏一小城,坐进一辆出租车,司机说,你是国外回来的。他很吃惊:我一身中国装你怎么看得出来?司机说:你一坐下就系安全带,国内的人哪有这个习惯?这位小城司机都全球通了!我想,如果哪天国人上车便系安全带,那么中国就大体与国际接轨了。因为,只有全国的高速公路联网了,中国的汽车时代开始了,国人上车便系安全带的生活状态就形成了。借  相似文献   

15.
开心乐园     
列车员剪票时发现,一个苏格兰成人用的是儿童票,但苏格兰人坚决不肯补票,于是检票员拿起旅客的衣箱就往车外扔。此时,火车正在过桥“。您疯啦!”苏格兰人狂喊。“您跟我的票过不去,又淹死了我的弟弟!”因小失大布朗老人的听力越来越差了,他走到经理面前吞吞吐吐地说:“经理先生,我感到自己不久就会被解雇,因为我明知我将再也听不清楚顾客对我说些什么了。”“胡说!我正要调你到意见台去。”经理说。因灾得福某富翁在别墅举办音乐会,他家的朋友和熟人们都到齐了。女主人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唱一首抒情歌曲。“我倒是很愿意,”歌唱家说,“可时…  相似文献   

16.
幸福     
偶有一天,朋友来找我谈心,问了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我沉思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认为我幸福吗?”朋友想也没想,对我说:“我认为你幸福,因为你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位漂亮的妻子,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还有……”我笑了笑,又问他:“你认为拥有这些东西的人就都很幸福吗?”朋友点点头说:“是的。”我又笑了笑:“那可不一定,一个拥有豪宅名车的富翁不一定比一个在大街上捡垃圾的人过得幸福;一个身份显赫地位高贵的人不一定比一个乞丐过得逍遥自在。说到底,幸福纯粹是个人的感受,它无法也无需由一把公用的尺子去衡量。其实,每…  相似文献   

17.
鲁国有个人叫公仪潜,平时注意自己的品操气节,又很有学问,对于名利比较恬淡,也不到诸侯那里去当官。孔子的利、子子思跟他是朋友。鲁穆公想通过于思请公仪潜当国相(诸侯国的丞相),就对子思说:“公仪先生如果肯辅助我,我愿意把鲁国分为三分,给他一分。请你对他说一说。”子思说:“像你这样说法,公仪先生更不会来了。你如果如饥似渴地需要贤人,能够采纳、任用他们的主张、谋划,即使粗茶淡饭,我也愿意奉命去邀请。现在你只是用高官厚禄去钓贤人,没有信用的意思,公仪先生的智力如果像鱼、鸟那样,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不是那样,…  相似文献   

18.
李士杰 《北京观察》2003,(11):18-20
北京市政协九届委员、十届常委卢咸池先生是中共党员,原籍是台湾省台南市,1946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早就听人说,卢先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担任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又是北京市台联会长,算是一名领导干部,但是从不摆官架子,待人真诚,非常有人缘。与他一接触,我就发现,他很平易近人,说话快人快语、乐乐呵呵,是一个典型的乐观主义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才知道,卢先生的父亲就是受人尊敬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教授。熟悉他们父子的人都说,卢先生和他父亲很像。一是体形像,都比较矮胖;二是脸型像,都是圆脸、戴近视眼镜;三是说话像,都是直言快语、大嗓门,而且讲普通话带一点闽南口音;四是经历像,都曾经长期担任理科的教学、科研  相似文献   

19.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为后人传颂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蔡(?)的人,他向自己的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有打下借条或合同。不多年,他的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金子还给朋友的儿子。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接受,笑着说:“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曾口头告诉我这回事。”蔡(?)说:“借条在我心里存在着,不在纸上,心中  相似文献   

20.
石咏琦 《台声》2011,(11):45-45
最近接到一个电话,发话人是台湾来的老友建平,他说这次主要是到石家庄和天津视察业务,在京停留短促不能见面很遗憾,但要通个电话彼此关心问候。电话末了,他很兴奋的告诉我说,经过诸般努力他终于考上厦门大学的博士班。我替他高兴。不久之后,我又有一个台湾企业家朋友拥有大陆博士学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