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凌 《法制博览》2024,(7):79-81
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诚实信用已经成为衡量市场活动各方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法治进程持续深入的当下,诚实信用原则已经被纳入民商法当中。本文将针对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现存问题,并细致分析了完善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法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当前,首先要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定位与目标,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综合实施路径。其次,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要遵循实践性、综合性等八个原则。最后,要整合法治教育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构建专业化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青少年在法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以执政党和政府强力推行和大力促进的方式展开。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法治文明基本规律和法治原则的人类普适性与法治模式和法律制度架构的具体特殊性的统一,坚持与民主中国建设和宪政中国建设协调统筹共同推进,坚持以法治政党建设为统帅、以法治国家建设为目标、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核心、以法治社会建设为基础,坚持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协调统一为行动策略,坚持以党政官员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及其能力培育为抓手、以树立司法权威为根本保障、以社会公正为着力点、以社会道德建设为精神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还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智库建设,同时要高度警惕并坚决杜绝法治大跃进的思想和行动。  相似文献   

4.
吴勇太 《法制博览》2015,(6):181-182
随着依法治国的逐步发展,法治行政渐渐为人们所重视。法治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行依法治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法治行政原则等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法治行政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997年我国新刑法第三条将罪刑法定原则确立为我国刑事立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法定原则对于保障人权平等和司法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漏洞。这种情况下刑法解释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在刑法解释中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做到刑法的确定性与适应性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6.
情理与法理相互联系紧密,彼此支撑。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却仍会出现情理法理难以两全的局面。公众评判案件结果的好坏往往与自身的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和身处环境相关。合法但不合理、合理但不合法,是情理和法理的主要冲突表现形式。现代法理和我国传统的情理观念的冲突,关于新生事物的立法滞后,法官职业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大部分民众法治观念法治思维的欠缺是情理与法理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将我国传统情理与立法情况相结合,在现代法治精神与原则的底线上,做到良法善治;在司法上,法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法治原则,同时要兼顾案件判决结果的社会效果;民众也需提高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7.
非法的法治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4):9-9
<正>假设一个情景:有一条法规,它的规定合情合理,而你恰好违反了这条法规,并因此受到了惩罚。这种惩罚一定是法治的吗?答案看似显而易见,因为违法必究是法治的一个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惩罚违法者是彰显而不是破坏了法治。最美好的东西总是伴随着最深刻的悖论,例如民主之下可能会产生多数人  相似文献   

8.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深度转型,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日趋复杂化,集中体现在网络虚拟空间使法治教育对象复杂性尽显、网络开放生态使法治教育环境复杂性加剧、网络催化教育改革使法治教育过程复杂性升级。理性审视复杂性现实矛盾,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开创网络法治教育新路径,需要以德法兼备为目标建设动态化传知赋能体系,以平等尊重为原则构建主客体双向互动机制,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探索多元化新兴教育方式,以合力共建为支撑构筑法治教育人才共同体,以清朗有序为保障净化网络法治教育大环境。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银行法的重要立法原则和目标。但我国现有的存款人利益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金融安全网中缺少重要的一环——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本文通过对现有的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制度的分析,就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法治政府评价体系建设应遵循统一的观念和基本原则,做到科学性与目的性并重、系统性与开放性并重、实效性与指引性并重。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以行政权运行过程为主线、以政府与公民关系为核心、以依法行政原则为基础,保持各项指标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和因应性。对于法治政府评价体系的功能,应以评价与引导相结合、制约与激励相结合、制度与观念相结合为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理念,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公民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公民意识的缺失和不足成为制约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依赖健全成熟的公民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是促进法治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法治国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其本质是为了限制国家的刑罚权。它在我国《刑法》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其形成和发展也反映了我国对于刑罚的态度。本文将从罪刑法定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出发,通过分析其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促使进一步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它不仅是依宪执政的客观要求、引领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制度反腐的必然选择和探索中国道路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必要的法治定位,即治党合法化、治党正当化、治党制度化、治党权义—权责化、治党程序化。基于这样的定位,应探索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化路径,包括遵从宪法法律权威和法治原则、完善党内法规和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推进党内权力制约和问责、健全党内和党外监督等,从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6):62-64
颁奖词: 正由于“法治三老”和其他坚持法治理念的学者一道,敢说敢言,坚持不懈地打破术语禁忌,让法治一步步“脱敏”,诸多曾被旧观念教条束缚住的法治用语和理念才成为我们今天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已成为改革"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并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因此,构筑良法制度体系并确立宪法权威、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法治价值观、全面打造法治政府、构建独立公正的司法体制机制、培育符合法治建设要求的公民文化,也就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6.
田则亚 《法制博览》2013,(2):171-172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我国民法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人们普通民事活动中,还是市场经济行为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检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诚实信用原则存在的现状,诸多领域诚实信用原则的缺失及所带来的危害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如何从法治视角合理引导、规制人们的诚信行为就成了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对中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的海外利益全方位多层次高速度拓展,同外部世界的利益融合不断加深,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正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相应凸显。随着国际格局深度演进和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朱世海 《南风窗》2014,(5):23-25
<正>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力量源泉,这不仅体现为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制定符合人民意志的法律,而且体现为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确保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民主和法治,已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对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至关重要。关于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和实务界曾有过这样的共识,即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  相似文献   

19.
近代欧洲政治的发展导致了立法权的重新确立,这对于日耳曼传统中由于立法权的缺失而产生的法治传统来说意味着一种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在法律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后者开始占据上风。近代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对立法权的承认基础之上的,那么在存在立法权的情况下如何理解法治的含义就成为近代政治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成为不同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争论的焦点。借助近代某些法治论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在近现代政治过程中,只有通过对立法权加以某些方面的限制,才可能为法治保留其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欧洲理事会成立于1949年,其主要成员最初主要是西欧国家。近年来;随着冷战结束,该理事会的成员国已扩大到中欧和东欧。欧洲理事会的任务主要是为维护和发扬民主创造条件,这些民主条件的具体体现在人权原则、法治国原则和多元化民主原则。这些原则对每一个成员国的生活观念,尤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