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郝幸艳 《前线》2014,(5):125-127
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深谙此理,毕生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任用,并形成了许多有关青年人才问题的精辟论述和卓越见识,这些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选人用人制度作为社会政治制度和体制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只有建立起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把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组织和领导者岗位上来,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反之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要逐步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近些年来,我们已经并且正在选拔一大批战略人才进入各级领导阶层和社会各个领域。但是,我们的跨世纪战略人才仍然奇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培养和选拔各类青年人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异常艰巨的历史使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切实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才战略思想,努力探索选拔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切实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特别是青年干部队伍的建设。(-)破除“由少数人选人,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是指那些影响公民结社行为和民间组织活动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的集合体.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既存在着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也存在着不利的制度性因素或者说制度性障碍.这些制度性障碍包括: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上的双重许可制度,民间组织监管上的双重负责体制,年度检查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规定.这些制度性障碍使得民间组织发展面临着注册困境、定位困境、资金困境、知识困境、人才困境、信任困境等多重困境.出现这些制度性障碍的原因在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设计者和供给者出于维护政权和政治稳定的考虑而在公民社会组织监管上表现出强烈的限制和控制取向.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将公民社会与国家对立起来的理论思维和对民间组织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防范心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努力建立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和谐与合作的新型关系,而这就需要优化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培育服务与监督规制并举的能促型民间组织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日益显现.国家、地区、企业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欠发达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竞争压力和人才资源流失的困惑。如何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和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地区发展后劲,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在汉代形成的。汉以前,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往往是临时的和随意的,未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又称选举制度。这是一种“乡举里选”产生,经地方长官确认并定期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所荐举的人才分为三科(三类):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博士弟子。这些人才被荐举到朝廷后,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而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怎样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多种渠道选拔、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创造发展空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并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一、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选拔、使用人才(一)建立一套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规章制度。在选拔、使用人才上,历来就有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两种相对立的路线,而且这两条路线一直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历史反复证明任人唯贤是兴旺发达的路线,任人唯亲是腐败衰落的路线。但任人唯亲的风气,…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政以得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纵观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可见其任官的试守、保任、储才、回避诸制度的合理内核。借鉴古代用人制度,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加强对人才举荐的责任追究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会考不会干”、“考试专业户”……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小部分公选干部的能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着手改革。江西省横峰县的“差额试岗”制度正在部分领导岗位的选拔中进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现有干部人事制度的滞后,不仅明显地制约着人才的发现、选拔和使用,而且助长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我们常说的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人才竞争的实质又是什么呢?是制度和体制的竞争.所以在干部选拔中,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程序创新.制度创新和程序创新具有根本性和导向性.不进行制度创新和程序创新,各种不正当的、扭曲的竞争将屡禁不止,吏治腐败等现象将难以遏制.制度创新和程序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公正、公平地选拔优秀干部.用公正的制度和程序规范干部选拔,优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结合干部培养、选养工作实际,我认为,在干部选拔中存在着三个主体,这三个主体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公正与公平,惟有公正与公平,优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所谓“台阶”,是指干部人才选拔使用过程中应当经过的一个个级别。提拔干部要走“台阶”,是培养、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必须坚持重视社会实践的观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体现。“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必要的“台阶”和资历,是干部积累领导经验所需要的。只有把年轻干部放到一定的岗位上,  相似文献   

12.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洞泾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任重道远,迫切需要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和干部。近几年来,我们洞泾镇党委以“班长工程”建设为抓手,统一思想,形成合力,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洞泾镇各项事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邱明义 《新长征》2000,(1):24-25,,3,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选拔领导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我们在领导干部选拔工作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现行的领导干部选拔方式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委任制”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单一的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全新的选拔领导干部的观念和机制,才能保证建立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历史任务的完成。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行的领导干部选拔观念和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适应 我们现行的领导干部选拔方式主…  相似文献   

14.
人才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兴衰,选拔人才使用好干部对经济建设、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清除在人才选拔与使用上的各种误区,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才选拔,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1.建立规范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将选拔考核过程科学化。应将人事选拔分为几个阶段,先由人事部门制定空缺职位的选拔和过程,在所有可能的人员中进行挑选。经过严格规范的筛选后确定最终候选人,再由此职位的上级人员进行选拔。在这一过程中,上级人员要提出合理的建议,而执行过程也要受到人事部门的监督,真正体现选拔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6.
法律援助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援助与和谐社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设立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指向就是社会的全面和谐,而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点正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社会的急剧转型对法律援助制度提出了大量需求,由于法律援助资源有限供给与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看需要不断更新法理念,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李洋 《党史博采》2013,(8):50-51
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军事人才,是军事科学与人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军队政治工作人才,又是军事人才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人才的精确选拔是实现军队科学管理和战斗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军队人才选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福建省泉州市社会组织总体发展快,但发展不平衡,并且存在大量体制外有影响的社会组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很微弱。存在的制约因素是政府心存戒备、制度建设不健全、公共服务类很少、实力普遍不强、公民意识较差。要充分发挥泉州市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就要提高认识,转变发展思路;加快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培育扶持政策体系;重视公民教育,培育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成本问题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构成其成本的政府成本和社会成本非常复杂,明晰其来源及存在方式,可以促使我们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有效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公开选拔制度的绩效,推进公开选拔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公开招考干部,对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胆启用优秀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等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一种值得肯定、值得推广的有效形式。从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情况看,近些年来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注意。笔者认为,在公开招考干部中亟须解好“八个不等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