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世纪后半叶自新小说后,法国便再无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学流派,作家独立创作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类独立写作的作家们,例如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朱利安·格拉克,、米歇尔·图尔尼埃,和勒·克莱齐奥等,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西方神话题材中寻找写作灵感,在对神话故事改写的基础上,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对某些人文价值观的追求植入作品中,从而使作品饱含哲理寓意,简言之,即改写神话并赋予其现代寓意。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对这一文学共性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一些前沿文学研究甚至称此类作家为"新寓言"派作家。本文尝试从"新寓言"定义溯源出发,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代表作家作品的写作共性,系统梳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1910—)在中国鲜为人知,或者说几乎根本没有被介绍和研究过。去法国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个作家,更没接触过他的作品。到法国后,才知道他的成就、声望都在我原以为很重要的一些作家之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对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格拉克的名作《西尔特的沙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认为,格拉克通过一个在旧日总督统治下的古老的城市中发生的离奇的故事,使读者看到了一幅无论是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都完全变了形的古威尼斯和那里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在这面“镜子”(小说)里,读者没有看到任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映”,而是一幅严重变形的,梦幻一般的景象。然而,小说家通过超现实主义式的隐喻手法,使这变了形的景象与历史上确曾发生过的景象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同一性”于是,残酷的历史变成了艺术,变成了诗;但这诗中蕴含着真实,一种诗意化了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豹迹》     
《新民周刊》2022,(24):79-79
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  相似文献   

5.
活跃在明治末年至大正时期日本文坛之上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性写作的源头,通过《女作者》一文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为写作而殚精竭虑、痛苦煎熬的“女作者”的生动形象。在本论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从“写作”与“表演”的时代共性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将重点放在“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其作品的文体特征,并将同时代的文坛、社会背景等纳入视野之中,来探讨“女作者”是如何在男性作家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论证作为发声主体的“女作者”在写作上的局限性和打开写作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张英 《新民周刊》2023,(16):64-71
<正>对我来说,《北流》确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是一个小世界,一个逝去的故乡,当然它也是当下的中国。它是一个游走在外、看似若即若离的游子,在几十年以后,一件既是给故乡、也是给自己的礼物。认识林白二十多年了,从她参加黄河考察活动开始。而这一次的采访,是因为林白第十部长篇小说《北流》的出版。这是林白最厚的一本长篇小说,更是她过往写作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7.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魅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独特的出身背景,传奇般的感情经历,特立独行的写作风格为她赢得了相当大的知名度,她桀骜不驯,不拘一格的写作手法也被无数文坛新秀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8.
侯磊同志退休后,写作成了他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他撰写的《优化人生》《片语悟人生》已分别由新华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情化人生》已经写就,《理化人生》《乐化人生》《勤化人生》等著作也在写作中。本刊从本期开始,连续刊发《理化人生》一书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众语喧嚣”的时代,女性的声音尤为瞩目,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女性作家透过写作,尝试表达自我、反抗斗争,继而感受生命。本文试图从词汇学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对女性作品进行文本解读,思索女性自我生命书写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我写作,故我存在”──谈萨特的文艺观袁义江,李彩蓉1964年,萨特发表了自传体作品《词语》,在这部著作中,萨特运用业已形成的存在主义观点细致地分析了他的童年,回顾他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指出他的思想与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研究萨特思想...  相似文献   

11.
《重现的镜子》(1985)、《昂热丽克或迷醉》(1988)和《科兰特的最后日子》(1994)构成了罗伯-格里耶的“传奇故事”三部曲。在这种新自传写作中,虚构人物不仅仅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替代,经由他们,自传空间和想像空间还可以达到共谋。也就是说,叙述通过“迂回”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12.
陈静 《法国研究》2013,(3):34-38
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悠悠岁月》在写作手法上可谓独树一帜,在“社会自传”的基础上,它彰显了女性自我书写的非凡和大气。作者用印象派的本色笔触再现作为女人的真实生活,一张张老照片则充当了时代的标志,将个人和集体的回忆同时激活,加上互文手法的频繁使用使得整个作品意义更为丰富,可读性强,而对女性身体特征的客观描写则犹如打开了一部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关注朝鲜问题,有一个逐步深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朝鲜甲午更张后、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前后、朝鲜被日本吞并前后等三个时期入手,研究分析梁启超相应的代表作,找出其在不同时期对朝鲜问题关注的重点,探寻其写作的目的和动机,梳理出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变迁过程,揭示出梁启超关注朝鲜问题的根源,即对中国处境和命运的担忧,对清政府和民众的警醒,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张焱  黄克琴 《德国研究》2012,(3):129-F0003
2012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写作教学法研修班于5月18—20日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修班由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高校德语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德语系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承办,并得到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德分委考试中心两个协办单位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这篇文章中,萨特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写作观点。作为一个主张对当代问题表态或采取行动的作家,他认为写作好比“开枪”,任何人写任何事都是有某种意图和针对性的,写作是为了暴露和改变世界的某一个方面,作者的选择恰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写给谁看,写出来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文学的目的、作用、方式、社会效果等问题的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韩中关系论》简介吴莲姬韩国建国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宋永等编写的《韩中关系论》一书,于1993年8月由韩国知永社出版发行。作者的写作的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朝鲜、韩国统一之前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基于这种目的,本书着重论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向航 《法国研究》2012,(1):26-31
“无限”的写作理念源于博尔赫斯。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可解读出威尔冈《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独具特色的“无限性叙事”模式。首先,作品中多线索、无时性的倒叙以及多层元小说现象,是其叙事中“无限倒退”特征的体现;其次,故事层的“过程化”和话语层的叙事无进展,又表明了该作叙事的“无限推进”。作者运用“无限性叙事”模式,实现了小说的自我解构和无穷反观,主题却在文本的自省中凸显和复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作者本人有关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认为写诗固然要有感而发,表达某种来自生活的体验和内心的感受,但诗歌写作的关键在于选择一种适合表达这种体验或感受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形式的选择使诗歌与其他精神产品相区别。作者进一步以自己的诗作为例,说明了他为表现某一主题而在语言的音韵、节奏、形象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家对诗学作品的情有独钟,在于诗人对更高的存在具有极其敏锐的倾听和感悟能力。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旨在彰显诗学的“模仿”特征,强调诗人的写作并非主体性自由想象,而是诗人对至高无上的存在的顺从倾听,是诗人对所倾听到的声音的记录。无论着重倾听神性,如荷尔德林,或是意在倾听自然,如诗人歌德,他们倾听到的或是同一个东西,只是用不同的话语方式表述出来。他们的共性在于,感应在人之上那个更高的存在,并将人置于这个更高存在之下;这个存在并非逻辑推理或概念演绎能够抵达,只有感应和体验才能领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诗人庞德谙悉古今,善于旁征博引,撷取各民族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他的诗歌理论在很多方面得益于东方文化,其中借鉴吸收了日本俳句诗写作的结构特点。20世纪初,在日本热风靡西方的背景下,庞德开始和日本文化结缘,而后,他创作出一些类俳句诗,并以此为启发创建了"叠合理论"的新文艺理论,而这也正是庞德实用主义思想和日本俳句结合衍生发展变化的结果。虽然庞德对日本俳句的了解并不透彻,但是他以日本俳句为启发而开创的意象派新诗运动给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