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抗旱是指组织、动员社会和公众力量,采取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通过应急开源、合理调配水源和应急节水等手段,在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方面防范、抗御干旱,减轻旱灾损失的活动。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南临太平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区,降水的时空变化很大,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5%。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干旱及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为了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管理,维护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秩序,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促进经济…  相似文献   

2.
小型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面对恶劣的水文地质气候情况,特别是出现大面积,长时期干旱的时候,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健全的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且工程形式多样,管护好工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朝鲜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粮食一直难以自给自足。据联合国有关组织估计,朝鲜粮食缺口每年为20(k-25万吨。90年代以来,朝鲜每年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特别是1995年和1996年的特大水灾,给朝鲜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水灾造成的损失达150亿美元,相当于朝鲜国民生产总值的75%;粮食减少约19O万吨,相当于正常年份产量的一半。1997年,朝鲜又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据朝中社报告:干旱已毁掉29万公顷农田和70万吨粮食,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朝鲜近年来外贸环境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所以朝鲜试图通过进口弥补粮食不足也…  相似文献   

4.
《中国应急管理》2014,(1):37-40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安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常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年年发生。2013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由于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  相似文献   

5.
应急管理风险教育是指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及对风险认知、辨识、管控、减轻等方法传递给人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广东省应急管理风险教育体系,通过数据资料调研,分析应急管理风险教育的内涵,研究广东省应急管理风险教育体系的短板,提出了广东省应急管理风险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为提升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风险教育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强化公众安全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和气候变暧趋势的逐步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受干旱影响地区面积大幅增加,造成损失不断增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亚洲季风区,受地理、季风和台风等共同影响,各地降水差异明显,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之间变化很大,导致干旱在不同地区和时期频繁发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们无法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但是人们却有能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重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疑是当前各级政府应急工作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8.
《中国应急管理》2015,(1):39-41
近几年,郑州干旱发生频繁,对全市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2014年郑州更是遭遇63年不遇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秋作物大面积受旱,尤其是西部丘陵山区旱情更加严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涉农部川、各级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郑州市2014年的秋粮生产克服了干旱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据郑州市农...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河南省就当前旱情和抗旱工作调研时指出,做好当前抗旱保丰收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一定要从全局高度认识抗旱保丰收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的思想,周密制定抗旱工作方案,尽快行动起来,坚决打好这场抗旱保丰收的硬仗。  相似文献   

10.
治秦先治水纵横谈●刘宽民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既是生命要素,又是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水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可或缺。陕西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低于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前,“治秦先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城乡发展失调的根源是生活实体农民与社会设置农民的分离,社会设置偏离了生活实体的变化。社会设置农民与生活实体农民相分离阻断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自然演变的过程,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失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设置农民与生活实体农民相分离的状况,推动农民向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市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宝禅 《各界》2014,(12):39-42
山仑,旱地农业与作物抗旱生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最早倡导加快我国旱地农业科研的专家之一,他开辟了早地农业研究的生理生态领域,提出了“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适应与调节”的新概念。回顾科研生涯,山仑认为自己走的是一条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交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中间人”道路。  相似文献   

13.
建立和发展农民自组织,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鼹前,因地理区位、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各地农村所拥有的组织资。源有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农民自组织的缺失使原子化趋势进一步扩散。因此。只有承认外生资源和秩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和观念,才能逐渐改变原子化村庄农民的离散化状态,促进农民自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5)
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干旱灾害近些年来从发生频率到引起灾害程度都在不断地提高。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出发,以云南省甘蔗生产为例,对甘蔗生产中面临的旱灾风险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国家气候中心和云南省有关的8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用滑动t检验法对气候变化对云南干旱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干旱对云南省甘蔗总产量的影响。结论是:近年来云南省旱灾呈现加重趋势;降水量的多少对甘蔗产量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江兴 《理论导刊》2008,(2):84-86
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生态屏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取水口,当地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世人关注.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和谐发展.要强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移民定点居住工程开展,事实上是对农牧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变迁。了解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探究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新问题,通过整合城乡间的各种养老资源,加快构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为定点居住的农牧民量身打造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保障国家安全稳定、实现民族关系和谐以及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F0002-F0002
海南省国营红光农场创建于1954年,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北部,场部与澄迈县幅山镇紧密相连,东南距澄迈县城19公里,东部沿高速公路至海口市54公里,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安志放 《求知》2012,(2):8-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公共危机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生活的运行。如何有效地控制危机发生,防止危机扩大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这不单纯是应急管理领域的问题,更是如何对危机进行深入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倪怀敏 《党政论坛》2012,(19):45-46
社区是人类社会区域生活的共同体,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并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作为一种社区类型的农村社区,是在农村生产方式基础上由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没施、一定的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等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既是农村社会的有机构成单元,又是农村社会的缩影,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是农民参与各种生活的基本场所,并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虽然我国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随着统筹城乡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之间将不再严格区分,城乡连为一体,社区成为城乡重要的基层组织。因此,农村社区法制建设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逐步融合的角度,整体思考社区法制建设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文化的形成,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1.自然环境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萌生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乡民生活在乡村,同土地打交道,以与自然界的交换和交流为职业,自然环境对乡村文化的形成就更显得重要了。一方面,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疆域广阔,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比较温和,降水充足。这为乡民的生产和生活奠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