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武浩 《法制与社会》2011,(23):207-208,211
治安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分析治安的定义可知,要通过分析治安秩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得到治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为指导,认识到治安秩序与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公民意识关系密切。通过分析治安秩序与它们的关系可知,治安与它们的关系为政治环境从根本上影响着治安;当前的经济环境在增强维护治安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给治安带来一定的威胁;法制环境的优化和公民意识均有利于治安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现代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在接触、利用网络。与此同时,各种破坏网络安全与秩序的非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泛滥成灾,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构成了现实威胁,对广大上网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研究网络的特质、如何构建网络秩序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目次一、引言二、环境问题中的行动者三、制度建构与环境社会行动四、文化塑造与行动者精神五、环境社会秩序型构路径六、结语一、引言由气候变迁及综合其他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作为一个生物与社会行动者,其行动总是具有目的性,遵循一定价值原则实施的。但是这些目的与价值应当位于一定的规则之下,而不能逾越至规则之上,否则将导致其社会价值的降低与自身福利的缩减。  相似文献   

4.
江国华 《河北法学》2005,23(10):11-13
当代中国权力秩序的演进已经开始蜕除暴力与神秘的色彩,并逐渐走向民主与法治。在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适度的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永远是必要的。而民主与法治建设是以维护既有秩序为前提的,是在维护既有秩序的前提下的一种对旧有秩序的改良,因而它只有在对旧有秩序具备最低限度之容忍情怀的群体中才能找到支持者。有产者大多对旧有秩序怀有宽容之心,比较能够接受改良之主张,故而民主与法治秩序的建设,最容易在有产者之中找到共鸣与支持。有鉴于此,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实在应当走城市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5.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旺生 《法学家》2003,(5):33-40
人类社会是以法律秩序为重要纽带而生存发展的.法律秩序是由法所确立和维护的,以一定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表现出确定性、一致性、连续性的,具有特殊强制力的一种社会状态.法律秩序为社会主体提供安全保障,为社会关系提供依循的界限和规则,使社会可以据以稳定、繁盛和持续发展.法律秩序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好的实现法律秩序价值,需要使确认秩序和创设秩序完好的结合.确认应当确认的秩序,便能固化经验和提升生活;创设应当创设的秩序,便能创造生活和引领生活.  相似文献   

6.
彭彩虹 《政法学刊》2013,30(3):52-59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乃是从各种矛盾中发展而来,这些矛盾其中一部分是人类同自然界的矛盾,另一部分是人类自身的矛盾.管理和被管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某种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的价值倾向性又决定着整个人类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幸福、和谐的生活.必须把握权力→管理→行政→秩序→法治的内在逻辑关系,辨析与管理相关的概念,正确把握管理秩序与法律秩序的辩证关系,树立一切管理归于法治理念之中的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秩序、环境.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并没有成为过去,而是以新的型态在演进拓展。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乃是全球权力中心转移所引发的全球秩序的剧烈变动,以及全球治理变革的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全球秩序重构的历史性进程。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今全球秩序结构,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处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的法治中国建设,不可避免地要顺应迅速变动的全球经济、政治、社会与法律环境,反映全球权力中心转移与中国重新崛起的法权要求,努力把握战略性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法治改革,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坚定地走出一条自主型的法治中国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际同构:正义观念的衍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山 《现代法学》2001,23(4):9-31
正义是法律的内在根据和法上之法 ,正义也是弥久常新的人类精神现象。当今世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冲突已危机四伏 ,必得有全新的法律制度和观念形态为之救济 ,而正义理念的再诠释 ,则是这种法律和观念所必不可少的根据。本文认为 ,旧有的正义理念的核心是“分” ,具体有分构的正义、分配的正义、交易的正义、合作有效性的正义 ,它们只能满足人域内部的秩序和公正需求 ;新兴的正义理念将缔造“人际”秩序的公平、合理 ,其核心是“合” ,它包括摄取的正义、多样性与复杂化的正义、同构守衡的正义、互养循环的正义。法律的进化取决于正义精神的进化 ,故弘扬一种人在与自在共享的正义理念 ,将是这个世界的福祉。  相似文献   

9.
现代风险社会和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和失序状态。生态失序的困扰与隐忧使公民开始重视与反思个体环境权益、群域环境权益乃至人类集体福祉的维护。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非中心化、多元化以及返魅性的诉求影响之下,在"经济发展——生态发展"的矛盾共同体综合作用之下,生态秩序始终处于充满悖离与张力的解构与建构情境之中。因此,应该基于人的行为与行动结构,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社会结构化和制度化要素,在生态契约的预设导引之下,以回应型和反思性的法律范式及正当行为规则重塑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经济变迁过程中宪法秩序特征入手,探讨了宪法对于经济发展的保护以及规范,并分析了经济以及宪法秩序的创建与发展趋势。对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宪法制度,形成良好的制约管理机制,优化社会整体环境,实现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监狱学刊》2001,(5):85-85
王泰在《监狱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要在社会大背景下研究我国监狱的定位问题.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资源、环境、人才三个主要因素决定。发展需要良好的秩序和环境,监狱之于社会,是重要的“环境保护部门”。监狱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用设施。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发展空间的打压,使得东亚地区秩序的建立与维持更加复杂.该文从有关霸权的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分析霸权与国际秩序、地区秩序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影响,并反思大国崛起对维持国际秩序及地区秩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自由的保障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行乞权入手来考察我国公民自由的宪法保障。本文拟从行乞权与宪法文明、行乞权与公民自由、行乞权与权利限制几方面来展开,试图回答宪法保障的公民自由是怎样一种自由,以及宪法如何保障这种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自1993年首次亮相以来再次引发公众的激烈争论,该公司陆续扫描各国数万余部著作的行为把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推到了学术霖讨的风口浪尖。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法中协调首创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键制度,也随之开始应对新一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埃利希的“活法理论”应社会需要而生。习惯、习俗、法律解释、法学家权威的论述等都被囊括于活法中。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思想等影响而今是法治的薄弱区,农村的普法也没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与其将制定法空置,还不如“活法”活用而来寻找一条开创农村新秩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环境立法价值取向选择中的价值冲突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立法价值选择的历程,指出价值选择对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意义;并通过解决环境立法过程中的价值冲突问题,从而为我国环境立法实现质的提高找到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形成并延续了几千年的礼治秩序,但随着社会转型和新农村的建设,乡土逐渐发生异变,后乡土社会逐渐成型,伴随传统乡土特征的礼治秩序也随之逐渐解体。在新的法治秩序构建的过程中与传统礼治秩序发生冲突,需要从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制资源和良性秩序四个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人们对法的探讨都伴随着秩序与正义两个概念,秩序无疑是法的重要成分。故分析法的秩序成分,追本溯源,首先要从问题的起点出发,为什么人类会探讨秩序话题;其次,法与秩序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最后应分析作为法的成分的秩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秩序是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垄断似乎从来都是与扭曲、扰乱市场秩序相联系的。本文从垄断的表现入手,分析垄断行为与垄断结构的不同,揭示垄断的双面性,以此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1848年12月10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选总统,法国政治舞台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其中一支政治力量的秩序党,通过与波拿巴的合作继而分裂,演绎了自身的兴衰史。本论文围绕1849年6月13日这一标志着小资产阶级的失败事件,划分了三个历史阶段浅析秩序党在法国革命史上的兴与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