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中村”改造:城市可持续发展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城市建设中的“城中村”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如何应对“城中村”改造这一特殊问题上,相关部门更多的是从政策和经济补偿等方面来考虑,缺乏对“城中村”形成历史根源的深层研究和对当地居民的终极关怀。主要表现在,改造后和迁居地的“城中村”居民,其生活环境由于缺乏原乡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的改造一直是各地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城中村的改造既要注意居住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造,也要关注文化层面的提升。城中村凸现着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应全面认识评价城中村,重建城中村独特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每一个经历过的城市基本上都存在"城中村"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郑州开始对其城市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造和优化,其中就包括城中村改造。而改造模式的选择对于城中村改造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问题。在此主要结合调研情况对城中村改造模式进行探讨,并且比较其各自优缺点,分析比对,最终求得一种较为合理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4.
珠海市“城中村”改造中的多方利益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中村"改造中,珠海市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创新、以互动治理模式改造"城中村",实现了政府、市场和民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近年来,珠海市城区26个"城中村"中的一半已得到改造,困扰政府"城中村"改造的种种难题得到化解。珠海市改造"城中村"的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环节,同时,在住宅商品化的改革中,公共租赁房建设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但在“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二者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受到资金压力、社会矛盾等多方限制。通过对宜居、经济、保障、民本、创新、超前等原则的把握,推动实施以公共租赁房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构建以物质空间、人员安置、资金筹集和政策支持为特征的改造模式,在现有条件上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城市改造和居民住房改善的双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城市化与村民市民化紧密联系,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体利益矛盾,失地农民保障,养老状况堪忧,补偿标准过低,身份转化困难。城中村改造的关键在于村民失地后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为市民,但事实表明城中村改造后的居民虽然不再是农民但并没有能够融入到城市进而成为市民,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变为城市边缘人。村民变市民需要多管齐下:拆迁政策需配套,民宅与城市同步,农民需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征地农转非"居民的安置与城市生活融入问题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重庆市嘉兴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征地农转非社区,社区转非居民普遍面临着身份认同、职业选择、角色失调、生活方式适应、社会交往局限等融入困难。该社区于2013年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服务,通过培养居民领袖、组建居民志愿者团队、激发居民自治、开展社区服务,引导和激励"征地农转非"居民积极融入社区。  相似文献   

8.
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中村的经济社会特征,也为城中村犯罪提供了社会基础。中西部城中村犯罪的特点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原住居民犯罪突出的反映了这种差异。以重庆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中西部城中村原住居民犯罪形成机制模型为:文化冲突是根本形成机制,失范紧张是内在形成机制,差异交往是直接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系"城中村"改造的无形改造范畴,其改革发展既可以有效解决原村民的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险的补缴等原村民福利保障问题,又可以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终分红直接增加原村民的家庭收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经济条件,还关系到"城中村"改造成果的巩固,也是"城中村"改造最终目标实现的强力保证,有助于整个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改造涉及各种利益冲突,事关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行,人民权利的实现;危及公众的切身利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影响城市的发展、和谐与稳定。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必须确立政府责任。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城中村改造市场存在着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是政府责任确立的客观要求。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境是政府责任确立的现实诉求,政府主导是政府责任实现方式的集中体现,尽快制定和出台《城中村改造法》是政府责任确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内源动力”是摆脱贫困的内因,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精准脱贫的决定因素,精准扶贫方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贫困区及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而推进实施的。川西藏区M市的精准扶贫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区内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仍然存在着对村庄自主性和村民自主性的挤压。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从人才、产业、村庄共同体以及村民主体性等方面探索该地区能够迈向内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和条件,激发村庄和村民内生发展的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于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和城乡二元化社会管理方式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城中村的村民既生活在城市的街道中,又遵循着乡村的生活法则。二者统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又蕴藏着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引起城中村治安纠纷的纷扰与多发。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城中村治安纠纷具有高发性、突发性与群发性的特点,治安纠纷解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当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制造斗争。通过促进治安纠纷的合意解决,以实现城中村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这应成为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全面转型,某些区域的村民通过集体行动介入当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均对集体行动的达成机理做出了解释。然而,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集体行动,其达成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实践逻辑。本文以江苏某村修路事件为个案,采用和借鉴“过程/事件”分析法,在关注、描述和分析事件及其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动态的解释;同时,以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发掘乡村精英入主村落治理的可能性,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家族、村落等传统因素的认知,尤其是这些传统因素及村落舆论对村民造成群体性压力的程度。最后,文章试图通过深入探讨村民集体行动中的个体行为逻辑和心理反应,并从可能性及制约因素角度简要概括该地区村民介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逻辑,以此呈现我国转型期村落治理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面临的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聚集性、城市代谢与开放性以及生态等方面,这是由城市经济空间组织结构的特征所决定的。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要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和城市开放,摒弃僵化的城市政策和模式,以非线性的战略思维积极发展健康城市,实现有益于健康的城市化。消费模式的变革、健康的生活方式、工商企业的支持和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是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村改居社区研究倾向于认为,村改居社区是一种必将转变为所谓城市社区的过渡型社区。这种对“过渡性”的强调实则基于农村与城市、传统和现代、落后和进步等一系列二元论和线性进化论思维,将村改居社区视为从乡村转型为城市的暂时状态,倾向于贬低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进而关注如何促成从村民到城市市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转变。在具体社区管理和建设中,简单化视角进一步使得社区管理者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复杂性的认识和同情,忽视地方性文化与集体记忆的重要价值。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应该超越“乡村-城市”的二元论和进化论,基于结构两重性视角思考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社会资本成为促进社区转型的可动员资源,而非结构性约束,进而尝试培育具有地方性的新型城市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6.
单纯城市地理上的扩张并不能真正促进农民的市民化,由于征地、培训、保障等方面制度的缺陷,失地农民并未真正市民化。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户口的转变,还存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关系的重塑、思想意识的变迁等问题。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必须统筹兼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现代化、城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城镇建设的人力资源,这支力量的主体是青年。在这一过程中进城农村青年经历了很多艰辛,主要表现为权利平等、权益维护、人格尊严、资源共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即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对进城农村青年的人文关怀、推进市民化进程,需要制定政策、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在从“村”向“城”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集体主导型双轨治理。城中村社会转型与治理需求复杂化是集体主导型双轨治理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在原有集体土地产权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治理结构双轨化、治理策略弹性化与治理资源多样化运作,城中村治理呈现如下格局:集体主导的村治结构与社区治理结构并存;综合性治理与专业化治理互动;正式治理资源与非正式治理资源互补。这种集体主导型双轨治理本质上是城乡两种治理要素、治理思维和治理机制的结合与互动,对于避免基层治理体制僵化、缓解转型期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辩证看待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城中村治理中独特的体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市,广西钦州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乡镇居委警务区、农村集贸市场及其它治安复杂地区的警务区和交通要道及周边地市沿线警务区三种不同模式的警务区,其充实基层警力、工作重心的转移、优化警务运作机制、整合资源、完善考评机制等措施开创了农村警务区建设的新局面,显示出农村警务区的巨大活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外来务工青年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文章从"以人为本,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角度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在新形势下环卫部门如何做好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