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助推器。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在对公安机关处置网络谣言危机实践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究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契合了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管控的现实需要;同时将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谣言的管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以及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等特征,伴随着谣言扩散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表层性的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谣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井喷"趋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研究与把握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对预防和控制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建立预警机制,将网络谣言扼杀在萌芽之中;及时、主动、全面公开信息;健全网络谣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的向背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决策处置影响深远。党员干部主动加入到网络评论员队伍当中,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政府正确利用网络媒体,明晰舆论导向,和谐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严峻社会问题。构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控机制,是党和政府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应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从它发生的社会机理、网络内外的关联性和网络空间的规制等方面入手,将构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防控机制摆在首位,在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整个防控体系中,强化预防管理、预警管理、工具控制和制度规制四大管理流程十分必要,力求将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之诱因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演化机理,分析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并尝试为政府治理此类谣言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带来极大便捷。每个网民的即时发声、自由表达对政治领域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民主监督的作用也日益突显;然而,互联网也随之带来了诸如网络炒作、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被利用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入手,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地方政府治理的挑战,并分析挑战的成因,最后提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数量增长日趋明显,各色谣言伴随其中。谣言是在网络社会抗争场域中资本情况与生产惯习塑造的聚光风暴与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僻吸收等三大机制的作用下自然生成的。这类谣言具有四个特征:根植于深层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结构是一个互构过程;是一个“集体交易”过程;是一个含有真实成分的集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这类谣言一般通过信息供给与消费、资源动员、极化群体、话语塑造等路径扮演着角色。要有效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必要正确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应从领导干部自身、政府组织以及国家三个层面入手来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边境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大隐患。要根据边境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潜伏期、暴发期和善后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预警教育法、沟通教育法、矛盾调解法,舆情控引法、疏导教育法、隔离教育法、心理干预法、教育转化法、总结教育法等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提升边境地区处突维稳治边的综合能力,促进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3.
网络谣言之危害显而易见,并随着网络的普及而逐渐扩大。刑法在规制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致使其不足以遏制网络谣言蔓延之趋势。因此在明确网络谣言内涵之基础上,提出合法合理之建议以求得根治网络谣言之成效。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处于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高发期,如何正确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当准确定位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含义和性质,理性分析目前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坚持以预防为主,完善预警机制,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快速控制,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力量,应当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  相似文献   

15.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劳动关系矛盾进一步激化,职工群体事件有上升趋势。要建立起完善的工会职工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其发挥预防、控制、妥善处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贵州瓮安事件中的谣言影响暴露出当前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明显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谣言在网络时代仍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并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在处置各种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中,引导舆论、抵制谣言必须与处置工作同步进行。把握舆论主动权必须推行信息公开,具体要突出主动性、全局性、及时性和权威性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不仅可以学习其先进理念和项目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获得项目资金和技术援助,而且有利于我国的扶贫攻坚事业和发展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规章,约束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制定相应的注册登记程序。应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去指导和管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协调政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政府与本地非政府组织之间、本地非政府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财会制度和审计制度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政府相关部门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应建立较为稳定的制度化的合作关系和进行对话的渠道和沟通的机制。国际非政府组织应主动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沟通情况,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面对社会公众的质疑和猜忌,政府辟谣行为日益普遍。错误的辟谣信息不仅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损害公众的合法权益。依据辟谣行为性质将其分为政府信息公开类、行政指导类和不属于职能范围的一般性辟谣三大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为,尝试在目前法律框架下探究司法救济思路和相关制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发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袭警事件,不仅严重伤害了警察的身体健康,而且是对警察执法权威和执法尊严的挑战,更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藐视、挑衅和践踏。随着袭警事件的凸现,有关部门和学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袭警事件频发与公安机关推出的"人性化"执法有关,应当叫停人性化执法。其实,正当的警察人性化执法非但不是袭警案件发生的原因,反而是消减袭警案件发生的一项有效举措。当前,警察人性化执法之所以引起争议,并非其本身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存在漏洞。因此,应当走出人性化执法的误区,完善警察人性化执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具有广阔边境地区且边境地区比较复杂的国家,边境地区的稳定既关系到边境地区的安全,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和处置边境地区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慎重、稳妥地处置这类事件,是公安边防部队使命之所系、职责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