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际信息的载体包括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副语言是言语交际符号以外的符号形式,它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成语里大量描写副语言的词条,足以说明副语言习俗是在有声语言基础上得以广泛运用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在汉语成语里,副语言展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即丰富的内涵与细腻的描写;传承的习俗和厚重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舞蹈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也是人民群众劳动生产、社会生活、思想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表现,是民族精神风貌和思想气质的凝聚。 凉山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孕育了他的舞蹈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然而传统的彝族民俗,则是彝族民间舞蹈和广大彝族人民紧密联系的纽带。彝族民间舞蹈与民俗的相互依附、彼此依赖的关系,使彝族民间舞蹈具有典型的彝民族个性和鲜明的彝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3.
四川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当地人民生活朴实简单,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婚姻习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外来文化冲击,彝族本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对彝族婚俗变迁的实情进行对比梳理分析,可为保护彝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秦莹  李昶罕  罗边伍各 《传承》2013,(11):102-104
四川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当地人民生活朴实简单,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婚姻习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外来文化冲击,彝族本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对彝族婚俗变迁的实情进行对比梳理分析,可为保护彝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国庆 《人民论坛》2012,(11):130-131
该文以英汉习语为切入点,研究汉英民族的民俗文化。借助比较研究的方法,概述了习语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的关系,探讨中西方民俗在节日、居住习惯、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应加强对习语与民俗、语言与文化相生相成关系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从昆明西北方向再往北,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这里,生活着彝族支系罗婺人。罗婺是一个拥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彝族部落,其后裔居住在武定、禄劝一带600余年。至今,罗婺人仍保留了古老的服饰、歌舞和奇特的民俗。喝酒就必须有酒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罗婺酒歌,是彝族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的晶莹夺目的果  相似文献   

7.
田志华 《前沿》2012,(19):199-200
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以及非语言交际活动中,由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所导致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使用的差异现象值得关注,尤其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日汉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日语和汉语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例子为佐证,说明男性和女性的交际差异,并尝试讨论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雨果 《今日民族》2014,(2):54-54
<正>云南石屏北部哨冲镇,是一片洋溢着原生态民族风情的妙曼境地,生活着数千名彝族的重要支系——尼苏人(俗称花腰彝),花腰彝的音乐歌舞、语言文字、民间文学、传统工艺、社会伦理、原始宗教、民族习俗等保存完整,具有重大的民俗研究价值,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刘宇容 《前沿》2006,(6):224-227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途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着重阐述非语言行为障碍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提高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节庆礼仪。彝族除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节庆习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之外,老人过生日时的寿诞礼仪也极具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杨天地 《前沿》2013,(18):141-142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当前已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界的广泛关注。非语言交际主要分为四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本文主要从对待拥挤的态度、近体距离及领地观念三个方面探讨中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环境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结构上体现出的重要性征,工艺民俗的非物质性包含着工艺行为、工艺知识和工艺观念3个重要层面.它们由特定的习俗需求所孕育,其表达融合于习俗生活的实践,其维续依存于习俗生活的流动.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一种表现出整体性研究取向,以手艺人行为、知识和观念为焦点内容,能在塑造和表达非物质性特征过程中呈现工艺生活面貌的描述性和解释性写作,手艺人民俗志应在工艺民俗研究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桃 《人民论坛》2013,(2):194-195
"家支"制度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当下彝族基层社区的运作机制。"家支"制度存活于彝族社会,主要依托于社会义务与权力,以习惯法为准则,以习俗文化为心理依托,以社会道德和信仰强化家支制度在彝区的作用,通过"家支"谱系、"尔普"组织和"家支"教育等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服饰远承汉晋先祖服饰的流风遗韵,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蕴含了区域风貌、社会特点、审美意识、民俗特征的丰厚内容,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学宗教、风俗等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跨文化交际中 ,语言与文化、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表达一致时 ,交际效用呈最大规律 ;两者不一致或相互否定时 ,交际效用呈递减规律 ,甚至抵消 ;遇到交际障碍时 ,非语言交际起修补作用。跨文化交际目标是交际经济化、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新教在不平等条约的帮助下强行深入中国内陆传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新教在川滇黔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展开活动。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对川滇黔三省彝族社会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彝族民众困苦的物质生活;促进彝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彝族近代知识分子的培养;促使彝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彝族的宗教观念、生活习俗、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一、尊重民族习俗与移风易俗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和未定族别的的苦聪人、克木人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民俗。这些民俗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这个民族所有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它。这样,就给民俗蒙上一层神圣色彩,使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传统性。习俗在原始社会,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谁违背了传统的、神圣的习俗,就要为这个集团或氏族、部落所唾弃,或受惩罚。到了阶级社会,习俗依旧保持这种这种传统,为  相似文献   

18.
英文影视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者通过影片中的情景提示 ,进一步理解语音、语调及语速的隐含意义 ,理解词句的文化内涵 ,了解社会及宗教对语言的影响 ,了解不同民族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英文影视为学习者提供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 ,同时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自然情景。它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不同的彝族自称、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本文认为彝语氏族地名的由来与彝族自称或亚自称产生的根缘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ne55mu21(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及其彝语氏族地名众多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高凤霞 《学习与实践》2006,(11):139-143
非语言交际行为传达的信息是语言交际行为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鲜明性、隐含性、普遍性、辅助性和原始性。本文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概念,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