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审讯被告人是完成预审任务,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侦查活动。它要求预审人员在全面熟悉案情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被告人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地使用不同的审讯策略,适时突破案件。现有的预审业务用书、教材,有关被告人特征的表述,仅限于用心理学的原理中的“气质” 分类。而用气质理论对被告人进行分类,比较抽  相似文献   

2.
审讯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交往活动,但这种交往又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是审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带有心理冲突性的交往。本文从审讯活动心理准备阶段和展开初期入手,对审讯双方心理关系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拟为审讯计划和审讯对策的制定提出心理学依据。进而增强审讯人员的实战水平和能力,实现审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审讯中的心理接触方法是指审讯人员在与被告人的心理接触中,引起其积极心理活动的方法。 审讯过程是审讯人员与被告人之间面对面的尖锐斗争过程,是一种心理战。这种心理战的心理接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审讯的成功与失败。心理接触方法得当,对被告人施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使其敬佩、信服,产生信任感,这就容易供述案件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预期的审讯目的。心理接触方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常德市“5·7”冰毒案的侦破情况;详细阐述该案预审的全过程;指出案件审讯成功的关键在于审讯人员结合案件实际,巧施审讯对策。  相似文献   

5.
审讯气氛是指在审讯活动中占优势地位的,能被审讯活动双方强烈感觉到的,特殊的精神体验和情绪状态。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审讯人员、审讯环境和被审讯人之间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和情境心理千差万别,但基于受贿犯罪事实的客观共性,又处于受审讯的相同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审讯期间产生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有着相似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嫌疑人的具体心理特征,适当运用一定的审讯策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7.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在检察院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公安机关在"双录"的应用情况存在着明显差距。为了在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中推行"双录",应完善法律对"双录"的规定,引导公众正确区分正常讯问和非法讯问,提高侦查人员的审讯素质,改变侦查讯问人员对"双录"的错误观念,对重点案件实施"双录"。  相似文献   

8.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和情境心理千差万别,但基于受贿犯罪事实的客观共性,又处于受审讯的相同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审讯期间产生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有着相似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嫌疑人的具体心理特征,适当运用一定的审讯策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9.
易地审讯贪污贿赂案犯,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贪污贿赂案件时,为了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查清案件的事实真象,获取客观真实的口供,而依法将逮捕、拘留的被告人转移到外地看守所关押审讯的一种讯问对策。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在反贪污贿赂斗争中,针对一部分贪污贿赂案犯在当地难以突破审讯的客观情况,为排除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干扰,果断采用易地审讯对策,把一些“棘手”的重大、特大贪污贿赂案犯羁押到外地看守所审讯,从而避免了审讯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僵局,使侦审工作“柳暗花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本  相似文献   

10.
如果对审讯理论进行辩证逻辑的划分,则它由供述障碍(认识论)和审讯对策(方法论)两大内容构成。传统审讯理论偏重方法论研究,解决“怎样审讯”的实践性课题。明显薄弱的认识论研究则集中在审讯过程拒供现象特征及其表浅解释,例如,认为供述障碍包括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和对立心理。供述障碍实非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本能反应和静态现象,它的形成是复杂漫长的社会心理过程。众所周知,审讯方法论研究在当前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究其原因,当属供述障碍、尤其是供述障碍形成机制研究的欠缺。笔者认为,发展审讯方法论必须依托供  相似文献   

11.
证据来源稀缺,客观证据不多甚至于无,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强,案件难以认定,是当前未检部门办理零口供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承办人员在审查逮捕阶段利用审讯策略,获取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供述,对于节约司法成本、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失为有效之策。研究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获取口供审讯策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证据来源稀缺,客观证据不多甚至于无,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强,案件难以认定,是当前未检部门办理零口供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承办人员在审查逮捕阶段利用审讯策略,获取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供述,对于节约司法成本、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失为有效之策。研究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获取口供审讯策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人权保障与犯罪控制的价值冲突中实现和提高审讯的有效性是讯问的永恒主题。诉讼规则的变迁使审讯有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讯问中存在的虚假有罪供述则使审讯有效性问题更加凸显。为此,审讯人员应纠正对审讯有效性认识的偏差,树立新的审讯理念,强化对无辜者的识别,积极探寻提高审讯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洗劫公路客车案件系抢劫犯罪的一种表现。犯罪分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手持凶器,群体作案,伤害旅客,强夺旅客财物,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严厉打击洗劫客车犯罪分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这类犯罪特点与发展趋势,探讨审讯方法与策略。是贯彻“依法从重从快”的需要,对于充分发挥预审部门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中的职能作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当前洗劫客车案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审讯是处理案件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自古到今断案时必经的程序 ,同时也是案卷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 ,各历史时段的司法部门都很重视这一阶段。在古代的司法程序中 ,审讯甚至还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借鉴古代审讯之特点 ,在提倡法制现代化的今天 ,证据原则、人权保障、司法独立等许多制度需加以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审讯会话的结构、信息安排和推进模式进行了一番探讨,从而为审讯人员在审讯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审讯技巧和策略、提高审讯成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审讯的局,把审讯过程合理布局,能增强审讯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是提高审讯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审讯有没有局呢?象下棋、打球之类的竞争活动分局进行一样,审讯也有局。先打个比方: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往往要运筹若干个战役分别进行,通过穿插分割、迂回包抄、声东击西、各个击破来实现各个战役的战略目标,从而赢得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预审中讯问被告人(按我们习惯称为审讯,下同),这种审讯,是两个局中人  相似文献   

18.
在审讯期间,审讯人员不仅凭借自己法律地位进行审讯,而且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和策略同犯罪嫌疑人进行斗争。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罪责,必然要采取各种反审讯的方法,企图满混过关。审讯人员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制定审讯策略,如:试探摸底,加强心理攻势,施加心理压力,运用政策攻心,制造错觉,欲擒故纵,情感激发等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失踪人员查证因失踪人实际状态的不确定性,存在立案依据不充分、案件性质不明确、现场灭失和物证缺失等问题,给取证立案工作造成困难。应高度重视失踪人的查证工作,完善失踪人查证协作机制,加强综合手段应用,加强审讯能力的培养提高,确保失踪人员查证机制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累犯、惯犯有不同于其他嫌疑人的心理特点,成为一种特殊的侦查对象。累犯、惯犯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侥幸心理强、抵触心理重、功利心明显及有时的悲观绝望四个方面。讯问累犯、惯犯是一种对抗性活动。讯问人员要从审讯心理上做文章,完善证据体系,运用分解和递进式审讯策略和虚实转换审讯策略,始终处于讯问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