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后诸葛亮"本义是讽刺那些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含有贬义。我们反对的是事后只知显能、只说不做的"事后诸葛亮"。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事后诸葛亮"也有可借鉴之处。一是事后并没有"事不‘怨’己,高高挂起",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而是不顾絮叨,不顾烦怨,甚至不顾  相似文献   

2.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化身,足智多谋的代名词。但凡一个人有谋略,好策划,善排阵,则誉之为“诸葛亮”:几个人凑在一起切磋研讨、集思广益,则曰“诸葛亮会”。而“事后诸葛亮”,则是谑称、贬义词了。对人家办的事总爱评头品足、挑剔是非,好对已付诸实施的计划或正在执行的任务说长论短、吹毛求疵,送他一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4.
若论霸业之兴,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基础。一个贩履织席,一个躬耕陇田。祖上虽然曾为官宦,但到他们这一代,早已是家道败落了。二人又都少年丧父,诸葛亮还从琅琊郡随叔父迁到南阳,该算是"流浪汉"一个。为什么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失街亭,人们通常都认为是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才酿成此祸。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孔明“平生谨慎”,何以偏偏会错用马谡?对这点,人们却往往未加深究。其实,诸葛亮这一跟头,原本是非栽不可的。因为他感情用事,亲亲疏疏,这就失去了识人治事的正确标准,也就免不了闹出乱子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严与廉王平陈寿在《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元善不显”,因此,深得蜀汉君臣百姓的拥护。执法严明,敢于碰硬,是诸葛亮的一贯作风。李严是刘备死时和诸葛亮一同受顾命的大臣,可以说是蜀国大臣中的第二号人...  相似文献   

7.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领域里,存在着"义勇军没有共产党领导"的观点,认为:一是满洲省委当时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由于执行的是"关门主义"路线,和两度受到敌人的破坏,活动开展得比较晚,尤其是在辽西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二是东北义勇军的直接领导"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份复杂(有共产党、国民党、青年党等),谈不上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8.
乌撒 《前线》1962,(15)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事必躬亲的人,陈寿写的“三国志”里说他在刘备死后当丞相时,“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是有原因的,一则由于阿斗的闇弱,一则由于诸葛亮为人谨慎,事必躬亲,才能放心。在我们看来,这样  相似文献   

9.
王宇 《世纪桥》2016,(10):55-56
诸葛亮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震撼人心的悲剧。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先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后是倾力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毕生夙愿,终究不能逃脱悲剧结局。其悲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不合理;其次是刘备集团的兵力部署存在失误;再次是刘备集团没有真正实现"人和";最后是《隆中对》在执行中的修改更不合理。诸葛亮悲剧,令人荡气回肠、感叹垂涕、千古遗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1.
急转弯     
1.比狐狸更狡猾的是什么动物? 2.什么门最好别开? 3.什么海里没有鱼? 4.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一只,其余9只却没有飞,为什么? 5.最坚固的锁最怕什么?  相似文献   

12.
正一、农村今夕我出生在城市,但小时候经常生活在农村的外婆家。那时候的农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基本没有白色污染,除了牲畜粪便比较多以外,其他感觉都比较好。当年的农村物质条件非常差,但比较干净,生活环境也很好。为什么?我想那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是匹配的。食物短缺,基本没有什么可以丢弃的,除了菜渣渣,其他都吃到了肚皮里,肚皮里的东西都到了厕所里;厕所里的东西都变成了"农家  相似文献   

13.
一、科研为教学服务不能急功近利 在党校里,科研为教学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是不是教学中有什么问题,科研就得研究什么问题,否则,便认为是偏离教学中心,不务正业?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犯了“近视眼”的毛病。 科研为教学服务,当然要注重研究可以为教学直接所用的课题,但是,也不能排除研究一些与教学没有直接联系的课题。有些看来与教学没有联系的课题,实际上与教学存在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正处于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几年前的教科书,现在会变得很陈旧。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死抠现有教材,  相似文献   

14.
毛胜 《党的文献》2006,(6):77-78
误失街亭,是诸葛亮一生中的一大败笔。长期以来,人们谈论此事,往往将其原因归咎于马谡的华而不实,认为他好比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其实,街亭失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诸葛亮错用马谡。马谡确有才华,至少作为  相似文献   

15.
在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知天文、晓地理、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他的本事似可概括为一句话:“有先见之明”。 其实,诸葛亮并非对什么都有“先见之明”。就说他挥泪斩马谡一事吧,能把失街亭的责任都推给马谡吗?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为什么还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呢?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最近去了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儿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山坳巾,此地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都没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后,情形就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17.
遗产风波     
父亲去世后,遗嘱里把财产分割得很公平:房子和房子内的一切给我,因为已离婚的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不方便;和房子等价的存款留给了妹妹。办完丧事,我们开始收拾房子。妹妹在书房里找到了一只旧皮箱,她抬眼看我,眼神复杂,有说不上来的一种隔阂感,"爸爸有整整一箱字画"。父亲喜欢丹青我们是知道的,却不知他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时,回顾过去一年里所发生的令人回昧的大事,总体印象就像一个住在大杂院里的人家一样,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一些国家经济表现不错,有一些表现比较差,当然也不能说欢乐的就没有什么忧愁,忧愁的就没有一点希望。就拿美国来讲,这些年日子比较难过,股市大跌,财务丑闻不断,但是也不能说一点希望没有。欢乐的人家  相似文献   

19.
我们是一群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60年前,我们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野战工兵团的文艺宣传队员。虽然这个宣传队只存在了一年零九个月,没有什么广为歌颂英雄壮举,也没有什么令人称道的丰功伟绩,但我们为做好部队的文艺宣传工作,赢得战争的胜利,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那是我们青年时代最激情、最壮丽的时段,是我们人生最生动、最坚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精明与忠厚     
人需要精明,精明强干,才有大的作为。如果精明过了度,总想算计别人,损人利己,为了蝇头小利,不惜丢掉人格和良心,那也难成大器,只会落得个害人始而损己终的下场。“三国”的周瑜,是很精明的,30来岁统帅三军,没有能耐能行吗?但他容不得诸葛亮,恃其精明,几次算计孔明,要置孔明于死地而后快。谁知,诸葛亮竟比他还精,几次没有误堕周郎的陷井。周瑜谋害不成,反而自己气得心脏病发作而猝死。这就是“精明”过了度的缘故。忠厚,应是为人之道,对自己的同事、朋友、服务对象,均应一视同仁,以诚信相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