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学的价值和功用——兼谈犯罪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是一门有用之学,而不是无用之学。犯罪学是关于犯罪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犯罪观;犯罪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人性和社会本质的独特视角和有用工具;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位学科,对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引作用;犯罪问题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犯罪学具有政治献策功能,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引作用;犯罪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业",通过犯罪学研究来科学地应对和解决犯罪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学意义。此外,犯罪学研究还具有综合性的知识训练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作为犯罪类型的一种,公司犯罪现象在变化规律上明显地体现出质量互变的基本特征.公司犯罪的数量、比率与结构反映了量上的特征,而在公司犯罪的演进过程中,又会引起公司犯罪质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公司犯罪质的变化又将使公司犯罪结构、分布和数量等量的要素发生新的变化.在公司犯罪的法定犯与自然犯的转换、犯罪"破窗理论"现象以及犯罪饱和--超饱和--饱和现象中都表现出质量互变的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自然犯,法定犯出罪更难。探究背后的原因,实体法上缺乏针对法定犯完整的出罪体系,导致法定犯出罪渠道不畅。鉴于此,应当以刑法谦抑性作为法定犯出罪的指导理念,以犯罪概念与法定犯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坚持犯罪认定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基础上构筑针对法定犯的层层阻却出罪体系:刑事违法性阻却——社会危害性阻却——应受刑罚性阻却。应确定行政规定不适格、具体行政行为、欠缺法益关联性、违法性认识错误作为法定犯的出罪事由。  相似文献   

4.
徐斌 《公安理论与实践》2008,18(2):76-78,96
法定犯是相对自然犯而言,为传统分类标准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定犯的数量已远远超过自然犯。因此,有必要对法定犯的概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我国法定犯的立法模式、范围限定、处罚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聚众犯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众犯罪是一种法定的犯罪类型,其客体主要是社会管理秩序,聚众犯罪行为具有复合性和二重性,可分为必要共犯的聚众犯罪和任意的聚众犯罪或分为完全的聚众犯罪和选择的聚众犯罪;对不同的聚众犯罪人要给予不同的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6.
金融犯罪主要是法定犯,与自然犯有明显不同,因而在刑罚配置上应体现其特殊性.立法观念的更新要在立法技术更新之前,应本着更为理性的立法观念进行改革,使金融刑法的刑罚模式既能够起到惩治、预防犯罪的作用,又能使正常的金融秩序得到维护和修复.从根本上惩治金融犯罪,要发挥多种法律手段的作用,还要进行经济体制的革新,弥补法律以及监督体制上的不足,以此来消灭各种金融失范行为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在变革传统的“政治——社会”关系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语境下,文化发展的现实性和创新政府的前瞻性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公共文化发展中社会义务和地方秩序的重要性.而地方治理从本质上深化和确认了我们对于社会义务和地方秩序的认知,基于政治取向的响应,地方治理是最重要而自然的民主形式,而出于对效率取向的考量,地方治理则是公共政策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在新的民主参与形式和政治生态主题中,地方治理就成为探索多元化的地方参与的必然视角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刑法立法上的犯罪化加速,中国刑法走向何处去备受关注。立法的积极并不意味着需要坚持积极刑法立法观,积极刑法立法观的三大理论预设存在疑问,易于陷入犯罪化扩张的危险中。刑法立法与国家任务相关,不能越过法益保护原则而强化国民对刑法的忠诚。刑法观是刑法立法理念的体现,包含在刑法类型当中,以刑法类型为主线讨论刑法立法发展方向更具有解释力。刑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任务的时代改变,法定犯大量增加成为刑法立法的重头戏,现代刑法需要被植入新的基因,提倡与实践社会刑法,中国刑法之未来发展方向终将呈现出“市民刑法兼容社会刑法”的共生格局:对自然犯采取市民刑法,对行政犯采取社会刑法。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犯罪本身并不完全是社会问题,也有深刻的政治影响和政治根源。"打黑除恶",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特别是必须从政治和政权角度"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0.
正犯罪与警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矛盾现象,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一个古老话题。犯罪的产生及存在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主要因素,因而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对象。而警察作为控制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业力量,则是实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警察及其他相关部门对犯罪实施社会  相似文献   

11.
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反映各方面利益并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公共政策,是所有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以及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关键所在。通过描述社会政治现象,分析政府行为,探讨集团决策模型的起源、基本内容、主要缺陷及其在我国现实政治中的发展等问题,建立起公共政策决策中的集团决策模型的基本理念和分析框架,可为我国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仍然是暴力问题,由此而产生的犯罪现象,仍然是人类的原始本性以及在这种本性的支配下,最终毁灭自我的问题。 人类本性中善恶并存,它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挥舞它的只有这个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义务是不作为领域中的核心要素,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是决定不作为犯罪能否成立,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犯罪的主要依据.作为义务的来源或称作为义务的根据,是指作为义务的产生条件,也即行为人在什么情况下具有防止结果或犯罪事实发生的义务.在刑法理论上,不作为犯分为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纯正不作为犯是刑法明文类型化的犯罪,其作为义务的来源不发生问题,而不纯正不  相似文献   

14.
针对信息网络中虚假言论引发的犯罪现象及其向现实社会蔓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与司法难题,"两高"通过颁布抽象性司法解释的形式为运用刑罚手段规制网络中的虚假言论行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由于我国的传统《刑法》立足现实社会,现实中《刑法》在应对虚拟网络犯罪时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出台抽象性司法解释来应对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及其新型犯罪样态时,应当以"维护网络秩序"与"适应网络特点"为向度,并恪守刑法的谦抑性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限度。  相似文献   

15.
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被称为国际社会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大公害:一为环境污染;二为吸毒贩毒,而吸毒贩毒又属于有组织犯罪活动范围的主要领域)。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20世纪90年代乃至整个21世纪的主题。对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主要来自战争和犯罪两个方面。战争的威胁是区域性的,犯罪的威胁则是全球性的;战争的威胁是暂时的,犯罪的威胁则是长期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犯罪对世界的威胁已超过了战争,犯罪使人类社会付出的代价也已经超过了战争。”1应当正视我国目前严峻的犯罪现实。…  相似文献   

16.
区域公共政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所作的基本决策、承担的义务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组合。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区域公共政策的单一目标倾斜和孤立发展特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桎梏。本文拟用生态学的方法.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维角度分析区域公共政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区域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和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一个犯罪,其危害行为之全部或一部又基于另一罪过侵犯另一客体,而形成的一个危害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它可以发生在实行犯之间、实行犯与非实行犯之间,以及非实行犯相互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想象竞合犯进行不同分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描述犯罪本质的术语"社会危害性"遭受到"具有政治色彩""非专属性""空泛、模糊和不确定性""缺乏规范质量""可能为随意出入人罪提供超法规依据""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等诸多质疑和批判。"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所共有的特征,所谓罪刑法定原则与之相冲突,只是在极端社会环境下显现出的表象。在司法中,模糊评价不可或缺,非规范的实质判断与形式判断事实上难以截然剥离,评价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附着于该术语的政治色彩也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并非其本身固有的属性。立法规定何种犯罪概念,以及是否规定犯罪概念,对刑事法治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犯罪学立场,通过澄清对象、手段、主体与主观等要素内涵,进而将恐怖主义犯罪定义为:个人或组织运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以非战斗性目标为直接攻击对象,旨在营造社会恐怖,最终实现民族、宗教、社会等政治目标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传统观点将恐怖主义犯罪局限为一种有组织的犯罪形态,但这一观点正在为日趋严重的"独狼"恐怖主义现象所打破。暴力是恐怖主义犯罪的主要实现方式,但是非暴力手段同样能为恐怖分子所运用。政治目的性是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追逐、获取或者影响国家权力的主观意图。依据主体与主观的分类标准,恐怖主义犯罪的外延可划分为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有组织犯罪在规律上符合犯罪的基本规律。从个体犯罪角度看,有组织犯罪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从群体犯罪高度看,有组织犯罪有其必然性。有组织犯罪的生成受到社会合力的决定。有组织犯罪存在着自然犯与法定犯的转换,符合破窗理论与犯罪饱和法则,这些印证了有组织犯罪的质量互变规律。有组织犯罪与治理存在着博弈关系,犯罪行为的选择取决于相关变量的变化,博弈环境的建设对于有组织犯罪的治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