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璐 《检察风云》2014,(18):84-85
2014年5月29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黎烈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黎烈文纪念展”也在鲁迅纪念馆同步展出,展览以照片、书籍以及其他大量的文献和实物展现了黎烈文的一生。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四)出生在湖南湘潭,今年是他的110周年冥诞。黎烈文广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知,主要由于他在“自由谈”主持笔政期间跟鲁迅关系密切。黎烈文与鲁迅相识相交是在1933年至1936年。据《鲁迅日记》统计,在这三年中,他跟鲁迅的交往多达200余次,黎烈文致鲁迅信73封,鲁迅致黎烈文信80封(现存32封)。黎烈文主编《申报·自由谈》时,鲁迅共投稿135篇,平均每月7篇。可以说,鲁迅的杂文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在启发民众、抨击封建礼教和展示启蒙内心寂寞与痛苦的双重主题交错中展开的,并与作为伴音的“对上流社会堕落的揭露”一起构成了《呐喊》《彷徨》立体展开的主题结构,展现出一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困境深刻洞察的厚重蕴含。  相似文献   

3.
看客     
《法律与生活》2011,(16):48-48
第一次知道“看客”这个词,是在鲁迅的文章里。鲁迅的笔下有很多看客,有在《孔乙已》里嘲笑戏弄孔乙己的酒客,有在《祝福》里听祥林嫂讲阿毛故事的男人和女人们,有在《药》里围观革命者被砍头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人……老师告诉我们,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那时候,我是看客的看客。  相似文献   

4.
看了2012年1月(上)的《法律与生活》刊载的《实名举报,“龚大侠”的悲情战斗》,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对堑壕战与赤膊战的譬喻之于现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说中国发展进入到问题多发阶段,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很难一伸手就摸到石头了,因此就要“潜水”,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党是靠调查研究起家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奠基之作是两篇调查报告,第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二篇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而《反对本本主义》第一个标题、第一句话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们党所有的正确决策,都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结果。陈云同志说过,“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6.
《伤逝》创作动因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许羡苏交往共十余年,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五年,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但始终缺乏使埂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被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进时,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感到有愧于许羡苏,因此就虚拟自己若果真与她结合了,其结局必然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以悲剧告终,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结合。这样,鲁迅悬着的心终可平衡了。  相似文献   

7.
1997年在中国律师刑事辩护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代,这一年酝酿多年的新《刑法》、《刑事诉讼法》分别颁布并实施。应当说,这两部法律是中国“专家立法”的标志性成果,在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较多地吸收了西方先进刑事法律文化,充分体现了对人权的保护。拓宽了律师刑事辩护的空间。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吸收了当事人主义因素,亦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除庭审开始采取控辩式、增强了法庭中控辩双方的对抗性外,  相似文献   

8.
“拿来主义”首次出现在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的《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当时“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而提出的,提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所谓拿来是有选择的垒、为我所用的拿。  相似文献   

9.
在命题特点上,本届民法科目命题,体现了学科交叉(如民刑交叉)、实体和程序交叉.考点跨度大,综合性与实务性加强。在分值分布上,《合同法》与《民法通则》的分值居于民法科目中的第一集团。《担保法》处于第二集团的地位.它往往与物权、债权等交叉考查。《婚姻法》与《继承法》是小法,每届两三个考题(第60题是《婚姻法》与《合同法》的结合考查)。  相似文献   

1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4):152-152
金冲及在2006年5月8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纠正一种误识。即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看作同义词。  相似文献   

11.
萧功秦在2008年10月31目的《北京青年报》上著文《特立独行是文明创造力的基础》,从分析传统文化入手,论述了为什么中国人缺乏特立独行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正式实施,此前的200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也开始正式实施。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物权法》和第一部《公证法》先后颂布施行,昭示着我国的民商事领域迎来了划时代的发展契机。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物权法》并没有如很多人所期待的那样,把法定公证条款明确地写进去。虽则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公证被排斥在物权领域之外,或公证在物权领域就无所作为。恰恰相反,《物权法》与《公证法》,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缺一不可,紧密相连。要贯彻落实好《物权法》,就必然要充分发挥公证的作用,让公证成为物权制度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翻译事业从夏朝到现代,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对外翻译始于公元505年;明清时代进入翻译繁荣时期;当今世界的中国翻译事业空前繁荣,为推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典名著《论语》乃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论语》的对外翻译为丰富全人类思想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同翻译人员语言文化素质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同一翻译作品理解上的差异,《论语》的翻译尤其如此。本文分析研究了《论语》的五个英文译本,旨在提高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1929年(民国十八年),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三读会,通过了《票据法》全案(共分5章12节,139条),1929年10月30日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票据法,且被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成功立法。而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制定并颁行的《票据法》之所以会有如此成就,与其制颁前期立法机关为制定这部法律所做的各项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孙慰川 《金陵法律评论》2007,(1):150-155,160
在李安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中,《推手》和《喜宴》带有一定的奇观意味,《饮食男女》则从最平凡的饮食和婚恋切入,通过一组群像式的人物及其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来展现中国文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与外来文化碰撞之后所呈现的新特征。《家庭三部曲》既表现出对父辈的关爱和同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权进行了解构,并对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局部性的颠覆。细腻严谨的视听语言、温柔敦厚的叙事态度和中国文人式的幽默是《家庭三部曲》主要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鲁迅短暂一生的伟大成就,与其博学苦读、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更给人们以启迪。抄书法 《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字典。鲁迅为了认识并记住这部字典中的生字,便从《康熙字典》中摘出有关部分订成大本。为经常查阅、运用这些字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7.
阎晓宏 《中国法律》2007,(1):4-6,52-56
一、中国版权保护的现状 从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英国的《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权利的法》(《安娜法》)1709年颁布以来,西方的版权保护已经走过了近300年的历程。而中国第一部版权法是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着作权律》。事实上,由於中国当时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开始,清王朝也很快结束,这部法律并没有真正实施过。加上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屡遭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外患丛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国民启蒙裹挟在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城市社会还处于动荡和未成形的状态中,就已经以启蒙的姿态介入到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中去。本文主要从《野草》中的城市"陌生人"形象出发,对《野草》中涉及到城市现实空间的篇章进行市民形象和城市伦理分析,探讨身处早期城市社会的鲁迅对市民底层空间的观察和反思。《野草》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陌生人"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形成对"精神界战士"的鲁迅构成牵制、拉扯和制约的力量;他们通过"立论"与"闲谈",形成"陌生人"的日常生活策略;他们在"物"的主宰下形成对金钱异化的群体。鲁迅对"陌生人"群体的批判体现了他在城市写作中更为重视在精神层面上对都市生活中"人"的思考和发现,从而也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市民批判。  相似文献   

19.
王义 《法治研究》2006,(1):28-29
2005年10月11日,笔者在中国律师网论坛上发表了《评律师事务所的提成分配制》一文,lO月20日《法制日报》以《律所提成分配模式亟需变革》为题转载。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闭幕后,《中国青年报》以《律师不应“数钱论英雄”》报道了笔者在中国律师论坛上发表的主要观点,之后,新浪、雅虎及许多省市的律师协会网站也作了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与与载体的《周礼》,其内容应看作是作者对周代社会更加理想化的构筑。由于这种“构筑”,具有可行的诱惑力,所以历史上几次重大变革都曾借鉴了《周礼》中的若干设想。在当今社会亟待加强的法制建设中,《周礼》中围绕六乡设置的普法网络体秒,以及“观法”、“读法”等“以礼防禁”、“以刑纠民”的做法,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