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主要有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创新与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等。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缩影,也是环境治理的典型个案。环境属性、行动者以及制度与技术提供了理解山西环境治理的逻辑框架。面对地方保护主义、信息不对称、环境执法权力分散、执法手段单一的传统困境,山西通过在环境监管领域实施绩效考核与问责、区域(流域)限批以及公民参与监督,创新监管制度;在环境执法领域推行跨部门联合执法、环境执法赋权以及末位淘汰等制度设计,创新执法制度,实现环境治理绩效的改进。现行的制度逻辑在于强制和处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未来的治理逻辑有赖于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和自愿遵从的制度转型,在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寻找更完美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或主要形式)主要有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创新,与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等.中国城市环境治理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垒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制度创新要求参政党制度创新,创新是参政党更好履行基本职能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适应新形势增强组织活力的有力保证。制度创新要坚持政治原则,依据宪法;要运用系统论原则,讲求科学;要坚持中央主导、地方主动的原则,发挥两个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与实践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等几大类.发达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先后采取了环境行政、环境经济、环境立法、环境技术与环境教育等措施(或手段),有效的控制了主要污染的肆意蔓延,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与时俱进的关键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系列制度创新的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制度创新必须遵循一些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法制先行原则;民主参与性原则;回避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共同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市环境治理上的博弈,并提出地方政府应提高自身的政策执行意识和服务意识,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物质激励,政治晋升方面的激励,循环经济的推广使用;环境治理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议题。尽管地方性改革步伐日渐加快,但根本性的问题和矛盾远未解决,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以社会公正为基本理念,以公民权为核心内容、以顶层改革为主导路径的农民工城市融入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南京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制度创新情况的调研,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展现了南京市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和成效,并指出目前制度创新中存在着制度之问的配套和协同不够、制度的前瞻性和扩展性不强、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同时对进一步优化南京的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要以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共同体培育来解决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失的社会问题。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形式,期望通过多元协同的主体合作,规范有序的环境营造以及协调均衡的内容创新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并提升治理效率。因此,基于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内容与环境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进程具有指导意义。针对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培育进程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环境不稳定与治理内容滞后的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培育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与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参与主体,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转变政府行政范式,重塑农村信任机制,来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一系列政治报告,都非常重视民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建设与环境治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民主对环境治理的作用取决于许多因素。民主通过选举、审议和参与,表达了公众对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的意见,从而影响到环境治理的效果。要研究民主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需要重视公众的环境意识、民主制度真实效果和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对环境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重视司法制度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中国公众面对环境污染威胁时潜在的环境治理参与群体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居民的环境风险感知以及环境治理参与行动两个维度,划分出潜在的四种参与群体类型,同时,结合保护动机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从行动成本与收益、个人资源禀赋以及政府信任与环境治理评价三个方面,分析四种群体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保行动成本与收益、个人资源禀赋以及公众对政府信任与环境治理评价对于公众选择积极的环境治理参与均具有显著的影响。突破居民资源与能力限制,培育公民素质以及建立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机制,应成为未来环境治理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逐渐反映出中国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框架性特点。通过对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基层制度变迁具有一些值得考察的内生逻辑。第一,从阶段上看,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经历了功能缺陷、组织创新、机制形成与体制确认四个阶段;第二,从动力上看,城市共同体的吸纳局限与城市社会群体的政治觉醒是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双重改革动力;第三,从局限上看,机制建设与体制确认之间的不协调是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主要局限。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变迁不是国家层面制度变迁的投射,而是具有城市所特有的路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上升相对应的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益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和地域性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体制的不断创新。江西省针对环境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本省实际,推出“山江湖”工程,通过领导体制、决策体制、实施体制、管理机制和筹资机制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对现阶段中国的环境治理及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创新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蓬勃向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动力。归结起来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城市创新精神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现代化与人文关怀。一、城市精神:城市现代化与人文关怀。任何一个城市精神的描述不能不与这一城市的现代化与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就是这一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由于城市精神、城市化战略往往与现代化国际化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精神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而提高。在改…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急遽变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一致选择。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在环境领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环境治理的市场失灵、志愿失灵和政府失灵。究其根源在于:经济政策生态性的缺失、垂直权力系统的侵蚀性和多元社会协同机制的匮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制度创新自适应性的提升,强化经济政策的生态性和治理体系的开放性,从而内生负熵机制中和环境领域的双重熵增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环境治理成为当前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设计是关系环境治理效果和政策执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渐趋成熟,并将研究视角转移到新政策工具的论证与应用上。在厘清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分析三大类环境政策工具的特性。最后在新环境政策工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考我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合理设计和优化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将由国际经济的新增长点跃升为支柱产业 ,文化事业部门改制重组步伐加快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但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背后仍潜藏着巨大危机 ,要突破妨碍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瓶颈 ,必须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9.
具体阐述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一是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推进社区自治体制创新,三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农村城镇化推进与制度的关系,从制度创新入手解决问题,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