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之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因此,在跳出原有的研究学科范围、更新将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理念之后,应注重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重组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而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等则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传承主体不是政府、商界、学界以及各类新闻媒体,而是那些深深根植于民间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如果政府、商界、学界以及各类新闻媒体无视这一点,并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取代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可能会因外行的过度介入而变色、走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日子也就走到了尽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中国民间事由民间办的优良传统值得借鉴,切莫走上以政府取代民间、以官俗取代民俗的歧路。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8)
藏戏是链接社会情感、宗教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文化的民间性与传承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有所区别的是,“真实性”与“整体性”意味着不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整体性取决于其民间传承性。因此,法律在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顺位处理上应优先考虑传承性,以确立族群文化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4.
都芙蓉 《人民论坛》2014,(5):163-165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寺庙信仰及庙会活动作为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值得保护和利用。为此,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引进市场机制,规范管理;利用宗教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重视对民间寺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克服民间信仰的非理性和落后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渭清 《人民论坛》2014,(14):163-165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寺庙信仰及庙会活动作为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值得保护和利用。为此,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引进市场机制,规范管理;利用宗教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重视对民间寺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克服民间信仰的非理性和落后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会安 《传承》2012,(24):80-81
庐陵面具历史悠久,品类多样,形态丰富,古朴,它在与庐陵民俗相结合时,总是反映出当地民间流行的信仰观念、习俗和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它是中国民间珍贵的艺术品,它对于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于干千  程小敏 《思想战线》2015,41(2):120-126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从现实需要出发,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该是首选。鉴于当前中国饮食文化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对照世界申遗的“规定动作”,亟须对我国现有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饮食类项目进行系统摸底普查,并按照非遗标准圈定体系完备、类目界限清晰、史料翔实可靠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项目。同时,打破申报项目非遗界定的单一性,拓宽在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寻找饮食项目的范围,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承载的文化与传统,重点考量饮食类申遗项目的民族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文史简讯     
《春秋》2018,(4)
正《莱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发行近日,烟台市莱山区政协编纂出版了莱山文史资料第二辑《莱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活化石,是生活中的文化智慧,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全书共6章,29万字,图文并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从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武术、民俗、商贸等方面讲述了莱山境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又世代沿袭,既见人、见物、见生活,又为群体生活承载起重要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对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更能够激发全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有三个条件,但是在普查和保护这些遗产过程中,如何对待遗产的原生态与文化变迁、遗产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以及民间信仰中的某些内容,都是保护中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