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苗荣  张小兰 《河北法学》2006,24(3):152-155
"法德并举"治国方略的提出,既解读继承历史,又立足创新现实.它与和谐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法德并举"治国方略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实现的途径和成果的保障;而和谐社会是"法德并举"治国方略的目的归宿和贯彻落实,法德并举方能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法德并重”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在监狱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监狱事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法德并重”思想的提出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其内容包括政治参与的广泛性、保障性;政治决策的程序性、公开性;政治权力的制约性,执政队伍的高素质、执政指导思想的时代性,政治局势的稳定性。监狱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法德并重”思想通过政治文明这个系统折射到监狱工作的各个层面,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保证监狱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与建设进入新世纪的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以德治国的实效,是事关我国在新世纪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推进以德治监,实现监狱工作德治化,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时代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以德治监进程,我们要以理论建设为先导,切实增强以德治监的德治观念;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以德治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为以德治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以执法监督为关键,推进以德治监的有效运作;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优化以德治监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我国既定的治国方略,也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和路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德治传统的社会中.法治的实现必须立足于对德治资源的整理与统合。杭州市“法德并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法治”与“德治”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有机整合.在理念、组织和制度等多层面统摄了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是对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回应.是落实和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表现。“法德并进”社会治理模式的目的是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我们党政治上进一步成熟的表现,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在目前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起步阶段,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树立法治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法治观念的确立是依法治国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社会都树立了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中,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特别是成为我们管理各项事务的指导思想,依法治…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论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解决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坚强战斗力,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子不败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纲领。尤其是政府法制建设,更应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标志着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也标志着我们党的领导方略和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即从过去的以党治国,党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就如何治国安邦,如何正确地发挥和整合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调控重要手段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法德并举的重要治国方略,并深刻阐述了它的指导意义。文章先通过讲述法德并举治国方略的优越性,接着分析边防管理工作的趋势,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既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举措,也是公共行政生活中具体公共行为的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与依法治国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它的涵义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德治国方略的根本内容;以党员干部为表率—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以公民讲道德为目标—以德治国方略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史上,"德治"和"法治"作为治国方略,一直就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作为双方代表的儒家和法家进行了两千余年的斗争,且在不同朝代或不同时期各占上风。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治国方略是实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和谐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或缺,不可偏废。这一关系深刻说明了法治和德治在建设国家中双重重要性,体现了我党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第一次鲜明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对于以前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理论,是指导我国在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要治国方略。认真领会并努力实践这一方略,对于实施标本兼治、源头治腐,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抓好道德教育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先导。就当前而言,尤其要针对党员干部抓好三项教育工作:一、抓好理想信仰教育政治思想是人们道德行为的表现,理想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原因,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抓好两个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新世纪伊始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明确提出 ,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要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二者不可偏废。在建党 80周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 ,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 ,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把以德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使之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治国理论的新发展 ,是对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那么 ,…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 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认真领会其深刻内涵并努力实践这一方略,对于实施标本兼治,源头治腐,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讲,“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6.
"六五"普法以来,山东省烟台市司法局、市普法办积极探索建立普法工作新模式,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开展了"法德共进"活动,有效推进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德共进,就是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法与德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化认识,多形式推动,既依法办事,又以德论事,不断提高法德素养水平。法德结合、互促共进,是法德共进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只有坚持不懈、长期推动,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监是以德治国方略在监狱系统的具体化,也是新时期搞好监狱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对监狱干警队伍建设而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以德治监的指导方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针对监狱干警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实行德治,加强监狱干警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监狱人民警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德日的法益说以违法一元论为主流,不区分刑法法益与民法法益、行政法法益;德日国家“刑法保护的法益”与民法法益、行政法法益三者没有实质区别,因而是并列关系。而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存在表明我国的犯罪与一般违法严格区分,刑法位于法律体系的第二道防线,保障由民法、行政法调整所形成的法律秩序,刑法法益与民法法益、行政法法益之间是梯次关系。所以,移植德日的法益说需要实现从并列关系到中国“刑法法益与民法法益、行政法法益之递进关系”的转变。我国对德日法益说需要进行“四维”改良:保证刑法法益根源于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将被犯罪侵害的法益纳入国家整体法律秩序以实现“刑法法益”性质的转变;给刑法法益加入量的限定,即对刑法法益在质的基础上进行量的考察;为适应处罚预备犯和抽象危险犯,还需把刑法法益的内涵在“实害+具体危险”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到“抽象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翻开历史,古今中外,治国的方略无非有两种,一为人治,一为法治。人治,指统治者一个或少数人之统治,是一种统治者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方式;法治,则是指一国依据法律进行统治。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权力归结点在人(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者的权力立足在法。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法制”一词产生很早,在一些古代文献和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言论、著作…  相似文献   

20.
周茜蓉 《政法学刊》2008,25(5):83-90
“以人为本”思想有古老的渊源,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现代的提出,与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史紧密相联。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为现代历史提供思想基础和导向,作为一种制度,它为现代历史的展开提供方式和途径。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自觉,也确立了我国明确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由此规定了公安工作的具体方位,它因此给公安工作提供的关键性的思路和方略在于,着重从制度性建设的维度来推动公安工作的现实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