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华 《台声》2014,(4):72-73
<正>周纯娟女士身上的鲜明印记,是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胞第一人。时光回溯到1987年。这一年,台当局顺应民意,开放岛内民众回大陆探亲,其时两岸隔绝已近40年。机缘巧合,江苏常州籍台胞周纯娟女士成为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第一人,得以闻名两岸。如今已84岁的周纯娟,仍是一个精致美丽的女人,步履轻捷,十分健谈。她在台湾生活了60多年,早已把台湾视作第二故乡,也已习惯了亚热带的气候。自从当年回大陆探亲,20多年来她成为"候鸟",每年金秋10月回到家乡常州与父老乡亲共叙天伦。这个时候,她只是"回娘家"的普通女子,特殊历史事件在她身上烙下"第一人"的印记,还有那近40多年分离带来的家国之痛,终在亲情乡音里淡去。  相似文献   

2.
<正>"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乡愁》生动刻画出了两岸隔绝状态下,跟随蒋介石败退到台湾的百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压抑心底的思乡情怀。从1986年底开始,国民党去台老兵发起持续数月的请愿活动,迫使台湾当局考虑调整有关政策,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来到大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回眸这段沧桑  相似文献   

3.
<正>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告"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两岸关系进入对峙趋缓、交流萌生的新阶段。《告台湾同胞书》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出许多家庭30余年骨肉分离之苦。但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岛内部分民众经第三地赴大陆探亲,才有了第一位持台胞证获准进入大陆的台胞。这位台胞是常州籍台胞,名叫周纯娟。对此,当时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曾有过报道。周纯娟回常州,拉开了台胞回大陆探亲的序幕,拉开了常台两地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23)
<正>1987年,在台湾外省老兵返乡运动的冲击下,台湾当局不得不正式开放大陆探亲。随着老兵回大陆探亲的实现,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逐渐被一点点推开,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规模日益壮大。在这3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两岸民间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台湾外省老兵回大陆探亲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大动  相似文献   

5.
日前,笔者采访了台湾中国和平统一研究会监事会主席华松年先生.华先生是安徽桐城人,身材魁伟,脸庞清秀,性格开朗,谈锋颇健.乍看上去不过六十左右,实际上他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初,他去台湾后,即始终参与台湾经济工作.1959年赴欧美各国研究考察粮食经济问题.回台后即向当局提出发展经济六点建议,均获采纳实行,另著有《台湾粮政史》、《台湾海峡两岸之粮政》、《台湾经济奇绩探源》等专著多种.80年代中期,华先生退休后,不辞辛劳,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先后回大陆探亲达六、七次之多.1986年,饱尝骨肉分离之苦的华先生首次回大陆探亲返台后,即建议蒋经国先生开放民众探亲.为促使海峡两岸同胞多所接触,沟通观念,增进共识,华先生还先后创办了“中华人际关系”等学会,被公推为“中国  相似文献   

6.
乍一看书名,由陈虎创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长征日记》,好像是一位当年曾经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革命每天随手写下的日记。及至翻阅全书后,我才感到自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22)
<正>摘编11月2日自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30年前,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两岸关系断而后续的历史性里程碑,骨肉团圆,感天动地。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上周特在上海举办座谈会,大陆和台湾都有许多人参加。就在这时候,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搭专机访问南太平洋,活动名称为"寻亲之旅"。蔡英文寻的是什么"亲"?民进党解释是台湾少数民族中有一脉源自"南岛语系"。  相似文献   

8.
寻家记     
一年前,开放探亲时,我又喜又悲。喜的是:离乡背井几十载,终于可以回家乡了。悲的是:我离家时只有十几岁,又目不识丁,弄不清家在何处。眼看着和我一起住在台北县汐止镇的老兵,一个个排队办理回乡签证,我气得一个人躲在房子里,跺脚捶胸地痛哭,茶不思饭不想,竟大病了一场。一年多过去了,我的许多同伴陆陆续续回大陆探亲,又高高兴兴地返回了台湾。同伴对我说:「你尽管回大陆去,家乡每个县都设有台湾同胞接待处。那里的官员和和气气的,热心为我们服务。请他们帮忙,你的家一定能寻得到。」于是,我鼓起勇气踏上了归途。三月三日,我到达了广州,再往哪儿走呢?我回忆离家时的情景:那是一九四四年,为了谋生,母亲将我讬给一个在国民党部队当小官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我有47年之久未曾谋面过的胞妹,我很惦念她,她也很惦念着我。1982年,我们联系上了,她喜欢万分,如获天书。她知道了娘家还有父母兄弟存在,于是想回大陆探亲,也希望我们去看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91年暑假前,我才获准前往台湾探亲。飞机从香港机场起飞,一个半小时到达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亲情,它使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在与亲人的交谈中,我得知某些到台湾探亲的人趁机打工赚钱,勤奋点的人可以在两个月内捞回几万元人民币。外甥女婿曾私下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去挣台币或美元,他说可以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0.
詹高越 《台声》2002,(2):21-22
我对美丽富饶的家乡台湾,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尽管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对家乡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尽管台湾多年前开放探亲,台湾的亲戚大多来过,但我还是盼望着,能够亲身感受故乡山水的灵秀气息,能够在家乡与亲友团聚。2001年10月16日至23日,应台湾工笔画学会理事长张克齐先生的邀请,我随天津轻院艺术设计访问团访问了台湾,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一彰化县永靖乡新庄村是父亲出生、成长的地方。现在大伯家的堂兄一家仍在这里从事着养花业。养花业是个附加值较高的农业项目,有广阔的市场。堂兄一家以种花为业,据说一…  相似文献   

11.
“愿共同为和平繁荣的新中国共同努力”。这是蒋纬国先生为我题写的条幅。这条幅是台胞田曼诗教授于1996年秋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时亲手交给我的。田曼诗是漯河市郾城县人,1994年随夫去台湾,现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亚洲太平洋美学研究会会长、哲学博士。她与蒋纬国先生是留德同学,同为中德文经协会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在台湾国民党上层人士中和文化艺术界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春秋》1997,(1)
我父亲华朝清,是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由济南机场经郑州随国民党部队到台湾去的。赴台前后,他在部队开车,有一手好本领。在50年代,蒋介石视察金门岛时,曾为蒋当过一个星期的临时司机。后来由部队退役,因当时回家无望,他便埋头苦干,创建了一个运输公司,并在台成家立业,现有老伴,一子二女和一个小孙子。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我父亲先后回大陆探亲8次。最近一次回来,他谈了一些对祖国大陆、海峡两岸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焦点集中于考察现存《林尔嘉日记》,首先就《林尔嘉日记》的外围问题谈起,辨明《台湾文献汇刊》辑录之《林尔嘉日记》至少有1.系年有误;2.“旅欧时期”记录者非林尔嘉;3.穿插他人资料等三个问题。复指出虽然现存《林尔嘉日记》所记甚简,然对板桥林家有兴趣的朋友来说,《林尔嘉日记》仍然是一项万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解放前夕,许多被迫抽壮丁或抓壮丁的国民党兵去了台湾,这些老兵日夜都想回大陆探亲,于是就有许多老兵回家探亲的感人故事。可是他们年事已高,有的平安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有的只能在梦里回到故乡探亲;有的回乡前意外离世,只能魂归故里。本文讲述的就是一个台湾老兵回乡前意外离世的真实故事。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有关权益,文中皆为化名。  相似文献   

15.
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是骨肉兄弟.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现介绍进出大陆时一些注意事项,供台湾同胞们参考.一、申请办理旅行证件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旅游,需申请办理旅行证件.在香港地区,由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签  相似文献   

16.
张铭清 《台声》2007,(6):93-94
我很乐意为秀堂兄的《我看台胞》写点文字,因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台湾和台湾同胞的好书。  相似文献   

17.
一别家园数十年,馨之’‘.朝夕翘首望云烟。浪急情尤急甜心更甜。原系理中故接待回大陆探亲台胞有感@张竞南~~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的龙年,本刊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央电视台、中国摄影家协会、华侨摄影协会、《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声报》、《台声》杂志等单位联合发起,由四川国营建设机床厂提供赞助的"在龙的故乡"摄影竞赛及展览,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热情关注.至六月中旬,来稿已达两千多幅.稿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这里先选登一组反映台湾海峽两岸亲人离散三十八年之后,台胞终于可以回大陆探亲的照片,它真实地记录了久别重逢、亲人欢聚这一动人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19.
"落后"的美国在我父亲为数并不太多的藏书里面,有3本是关于美国的:一本是1980年代初出版的小册子《美国探亲纪实》,一本是稍后一点的《美国走马观花记》,另一本是1994年出版的陈燕妮的畅销书《告诉你一个真美国》。  相似文献   

20.
安文 《台声》2006,(2):86-86
蔡玲编著的《直面李敖》—记者全景实录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一书,在李大师回岛一周后,由华文出版社及时推出。众所周知,李敖坐岛内56年,不出半步论天下,骂尽他想骂的人,快意恩仇,声称此生不出岛,却突然来大陆进行“神州文化之旅”,让两岸读者大眼福。想当年,台湾开放赴大陆?亲,李敖母亲生前回大陆了,李敖也从大陆来台湾了,很多人关心李敖什么时候回大陆故土看看呢?可李敖并不想回大陆,他说:“如果从感情层面,我以为回大陆‘重温旧梦’,就是‘破坏旧梦’。个旧梦没有了,我希望我不要有意破坏它。如果是理性层面,要了解大陆,不需要这么麻?,不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