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看过《吉鸿昌》故事影片后,又看了《吉鸿昌》传记文学,吉鸿昌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语言,犹如镌刻在坚石上的碑文,牢牢地、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以至成了座右铭,这就是:  相似文献   

2.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3.
根据去年全年的图书销售情况,前一阵子北京图书大厦搞了个“2001年社科类畅销书回顾展”,把销售量排在前100名的畅销书逐一作了简介和销售阅读情况统计。看到这个回顾展,每个前来购书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看看哪些书在畅销,想想自己读过其中哪几本,又有什么印象和感悟。为此,《中华读书报》的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2001年,我们读了哪些书?”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应该问问自己:“过去的一年,你都读了哪些书,读了多少书?”读过《穷爸爸,富爸爸》吗?这可是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一本书。虽…  相似文献   

4.
人们总是处在这样的双重身份或双重“任务”之中:一方面,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总结前人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有机地溶于一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集中全党智慧,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修改,胜利完成的对建国以来三十  相似文献   

5.
未来有黄金     
俄国读书界流行一句笑谈:“读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从谈话就可以听出来”。普京肯定没怎么读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是读反特小说———比如《民警少校》、《一个肃反工作者的札记》长大的,一开口就是“车臣、恐怖分子、北约、控制石油通道”等等,当然这也是笑谈。言谈反映一个人当下的位置。譬如,当谈论过去多于谈论未来的时候,这个人可能老了,即使不老,也可能落伍了。谁都不愿承认自己老,当别人对你的称谓由“大姐”变成“大姨”的时候,心里会生出怨意甚至恼意。然而你自己津津乐道地谈论过去,就是在兜售自己的衰老。年轻人在谈论什…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14,(2):1-1
当年,“五卅惨案”发生时,爱国诗人闻一多“亲眼看见地上的碧血”,以燃烧的文字写下了《我是中国人》的长诗;当年,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吉鸿昌将军在美国拒绝享受被错认为日本人的礼遇,制作“我是中国人”的胸牌昂首行走美利坚;当年,新中国尚未成立,钱学森在美国不买保险,不置家产,因为他牢记“我是中国人”,随时准备回乡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祖国。  相似文献   

7.
璩静 《党建》2010,(10):42-43,47
“深圳的成功有多少喜悦又有多少忧伤?我想把这些都真实地‘装载’在我的小说里。小平同志当年说‘杀出一条血路’,这是真话,更是肺腑之言。”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著名作家陆天明写出了新作《命运》。“深圳的命运也是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就是中国人的命运。”小说封底,陆天明深情地写道。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相似文献   

9.
每次收到《党史纵横》期刊,我都是利用晚间一气儿读完.不知怎的,对它,我真是喜爱之至.每读一期都有许多收获.作为一名老读者,我感到《党史纵横》这些年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新颖,格调清新幽雅,得有自己的个性.它敢于独树一帜,但又不搞一时冲动,追求效应,而是一如既往,稳健自如;既包容方方面面的重要史实,又易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打破了生硬教条  相似文献   

10.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伏案工作之余,翻看桌上的《习近平扶贫故事》成了我每天的一个固定“节目”.每天读一个小故事,每天有一点小收获,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 窗外的阳光逐渐变得柔和而沉稳,即将结束一天工作的我,又自然而然地打开了这本书的第24个故事——《水土不治,决不收兵》,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长汀!这是生我养...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党史文汇》1999年第5期登载的《难忘“五楼作风”》的追忆文章,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拜读此文,我十二分的感慨,一种敬仰、一种思绪、一种渴望与之俱来,禁不住想把自己心灵的共鸣叙说出来。过去,我对这些老领导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事迹也略知一二,但那时他们是历史在自己心目中树起的一座座丰碑,是伟岸的,好似平凡的人不易学到的,可望而不可及。摊忘“五楼作风”》追溯了他们过去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和不同侧面,朴实地再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可以学得着…  相似文献   

13.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  相似文献   

14.
李学民 《党史纵横》2002,(10):42-42
庆明是位老公安。他的诗词集《路吟》,我把它读了又读,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充满着真情实感。有人认为做公安工作的人都缺少细腻的感情,甚至有人说他们冷酷无情。可是《路吟》向我们酣畅淋漓地证明:只有感情丰富的人才能当好人民的公仆,公安干警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路吟》中的诗词使我深深体会到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爱江山,同时也富有强烈的亲情意识。诗人道:“……友人喧,妻儿喜,自嗟呀。究源有始,云岭草木是吾家。拥抱自然胸阔,遁避尘俗心乐,轻叹苦无暇。山水不依恋,何望爱中华!”是的,我是否可以加以这样…  相似文献   

15.
高峰 《党史纵横》2015,(2):37-41
读罢《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我又急切地找来徐秀丽撰写的《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李敦白口述历史》热读。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李敦白是一位加入中共的美国人,其它的知之甚少。随着两部书中文字的流淌,我为自己设下的一个又一个谜面最终揭开了谜底。中共第一位外籍党员李敦白1921年8月出生在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英文名字是Sidney Rittenberg。他的家庭  相似文献   

16.
黄军 《大特区党风》2002,(11):29-29
夜读《老照片》旧杂志,为一只“粗黑饭碗”的照片所吸引。照片上是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生前使用的一只碗:还附了如下文字:“吉鸿昌少时家贫。投身军旅,九死一生.官至宁夏省主席。其父屡以‘作官即不许发财’诫之,吉将军牢记在心,其父殁,吉将军又请人以此诫烧制于饭碗之上,每哺必警,两袖  相似文献   

17.
我的书架上有两本书:一本《论党》,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尽管书的封面都曾被我涂得“面目全非”,但我仍珍藏着。因为它记录了那段可悲的历史,也刻上了一个被扭曲了的灵魂。30年过去了,如今虽说书架上新添了《刘少奇选集》,“两论”都收编在内,但总  相似文献   

18.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9.
把书读薄     
有的人读书.越读越厚.有的人则越读越薄.实际上.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开始读书,越读越厚,待到读懂了.读通了、读精了.书,也就越读越薄了.读书要认真.要真正读进去.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这样,书便越读越厚.一本《资本论》,博大精深.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它们是在概括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极精辟的一个定义,要理解它、掌握它,必须联系实际去思索:产品是不是商品?粮食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商品?废品是商品吗?待你把这些实际问题都弄懂了,才能真在把握商品的内涵.这个思考理解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书的含量,书,也就越读越厚了.  相似文献   

20.
“魔方”,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许多人对它着了迷,如醉如痴地摆弄它,琢磨它,试图成为自如驾驭它的主人。然而,魔方终究是魔方,它那表面似乎规整的六面体下,隐藏了多少变化;潜伏着多大的玄机!在它那莫名的诱惑之下,一个个人空耗光阴而无功而返,一个个人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 细细一想,“权力”这个东西,又多么像魔方!千变万化,深不可测。既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快慰,又能让人陷于极度的沮丧。多少人迷恋于它,企图成为它的至高无上的占有者;而又有多少人悔恨于它,只因为已被它害得身败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