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文 《中国减灾》2011,(24):44-45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庞贝城出土的一幅绘有花叶的壁画上的铭文"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庞贝城出土的一只银制饮杯上的铭文灾难之前灾难发生前,庞贝约有两万居民。它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环绕有4800多米长的石砌城墙,两条笔直平  相似文献   

2.
韩陆 《北京观察》2010,(7):56-57
<正>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也是中国的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为了避免灾难重演,我们应该对灾难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附图是根据世界灾难数据库(EM-DAT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制作的110年来全球自然灾难和环境灾难的数据统计图  相似文献   

3.
5月23日晚,在"我们万众一心——新疆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爱心行动"晚会现场,今日新疆杂志社为灾区人民捐款12万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今日新疆杂志社所有人的心,灾难发生后,本社全体员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捐款,党员交纳  相似文献   

4.
<正>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确,自古至今,人类的过往就是一部与如影随形的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而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预防和处置各类灾害事件,一直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灾害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也考验着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防患宜先,防救并重"的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古已有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  相似文献   

5.
6月10日,发生在同一天的两起重大灾难让我们无比沉痛:广东省汕头市华南宾馆大火造成31人遇难,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水则夺走了117条鲜活的生命。灾难强烈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天灾不可避免,但人祸应该可以消除和减轻。在这两起灾难中,从宾馆、学校的设计、选址,到灾难来临时的逃生,都凸现人们减灾意识的极度缺乏这两个事件足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公众减灾意识、普及防灾避险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者、管理者来说,缺乏减灾意识意味着埋下了灾难的  相似文献   

6.
蒋燕 《当代广西》2008,(5):24-25
2008年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来得让人始料不及。可在灾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我们选择了团结抗战,选择了奋起自救,选择了在困难面前一起携手,共同抗灾救灾,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共同见证了一种伟大力量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声音     
《人民公安》2016,(4):5
正"我帮助了上百万人,其中90%的人不懂得感恩,认为我这么做是应该的。"——陈光标表示将在今年江苏省两会上提案设立"好人保护法",通过立法为好人提供刚性保护,并设"好人基金",颁发"好人卡",让好人们在出行、办事等方面享受福利。"地球几乎100%会出现毁灭性灾难。"——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警告,基因改造病毒、核战和全球变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生灾难的几率随时间推移不断叠加。  相似文献   

8.
不停的脚步     
我们春天撒下希望希望春天的成熟春天到了却有严冬般的恐怖——SARS病毒在肆虐灾难归灾难痛苦归痛苦不能因为SARS的来到就停止前进的脚步  相似文献   

9.
人类总是在经历灾难的过程中不断地成熟与聪慧。劫后的人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未来。 虽然我们在年初这场雪灾中损失巨大,但这却是一笔财富。灾难如何转变为财富?这是——  相似文献   

10.
从中日灾难教育对比看青年群体灾难教育素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典"、雪灾、地震,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是对人类社会的严峻考验,迫使我们对许多平素不易察觉的问题进行思考,尤其是对公众的灾难教育问题进行反思.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我国和日本的灾难教育的认知、体制等的比较,从灾难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形式与途径等方面对高校的灾难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群众声音     
《群众》2013,(5):1-1
芦山地震的中国表情1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从灾难中看到的中国表情。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是因为我们遭遇过灾难,有了救援的经验、应对的技巧,更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思考,对许多问题早有答案。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期待,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陆侠。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后,回忆过往惨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什么?去年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牵动了亿万国人的灾难神经,也更让我们对灾难有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深刻认识。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2)
【时政】世纪天灾" 当2004年行将翻过最后几页时,印度洋深处震波掀起的滔天海啸成了这一年最沉重的休止符。" 死亡从大海的深处鼓涨起来,黑色羽翼张开来笼罩了陆地,把数万人的生命带入了黑暗的洋底。在那一刻灾难超越了国家、民族,超越了人种与文化,超越了争端与分歧,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是人类的集体伤痛。" 我们无法对这样的人间灾难表示漠然:我们为死难者哀悼,为生还者祝福,我们也为整个人类的平安而祈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国际救援行动由此展开:中国积极援助、美国慷慨解囊、欧洲国家全力救援,日本…  相似文献   

14.
潘启雯 《中国减灾》2013,(3X):17-19
<正>时间并不缓慢,恍然间,2003年春天的那场"非典"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足以重新开启又一个记忆的单元。但是,当我们回望与"死神"抗争的岁月,发现那些故事与境遇,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和无数个体的命运,留下了未来多少年仍然挥之不去的印象与图景;也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危险时,学会了冷静、理智和沉着。其实,人类文明史一直伴随着灾难,也一直伴随着对灾难的思考与抵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巨大灾难的后面紧接着的总是思想史的飞跃,并且最终导致社会的变革,这样的局面自现代史以来表现得尤为强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对他们说:"玉树发生地震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亲们的灾难就是大家的灾难,乡亲们的痛苦就是大家的痛苦,乡亲们失去的亲人也是大家的亲人。我们共同对他们表示哀悼。当前,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我们已经派出了大批救援队伍,还在陆续增派,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决不放弃。"  相似文献   

16.
一纸《监视居住决定书》将钱要柱、郑振伟关进了"号房",不过他俩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号房"里接受的不是良好的法制教育,而是一场骨断筋伤的灾难。请看——  相似文献   

17.
民族的灾难,总是以民族的进步作为补偿; 汶川的灾难,必将以汶川的崛起作为补偿。——题记  相似文献   

18.
有人自有土     
有人说:人多了是灾难,我们不太相信这句话,我们倒相信农民常讲的一句话,"有人自有土".在阶级社会里,人多了是灾难,似乎也有道理.消费的人多了,生产的人少了,自然就是灾难;受剥削的人多了,自然的也是灾难.但是,就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作斗争,争生存,仍然可以得出"有人自有土"的科学结论,因为无论如何剥削阶叔总不能不给劳动人民一点生存之路.剥削阶级是寄生在劳动人民身上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08,(6):44-48
白衣天使,这几乎是世间最美丽最圣洁的称呼。每一次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总是他们如同天使降落人间,抚慰人们的痛苦,疗治人们的创伤,他们妙手与仁心同在。"非典"如是,大地震如是。然而,我们容易忽略,忽略了在灾难面前,他们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同样脆弱,他们其实与我们一样也有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只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为着一份神圣的操守,他们勇敢担当。请记住他们,那些在灾难中,对生命不离不弃的白衣天使,那些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白衣天使。而记住他们,不只是在抗震期间,不只是在灾难期间。对于他们,我们要与遗忘作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09,(1):6-9
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6月份华南、中南地区洪灾肆虐,5-9月份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干旱年……2008年——在这个让我们收获奥运喜悦与梦想的年份里,轮番袭击的灾难却让我们一次次接受痛楚的洗礼,我们在经受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信心与勇气,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深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全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