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治始于良法。新加坡的立法实践告诉我们,法律绝对不是冰冷的概念和机械的条款,它所代表的是蕴藏在文字深处的社会理想、人文关怀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2.
课题组 《桂海论丛》2006,22(2):78-81
我国近年来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对人的关怀和重视。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加强当代法治建设的人文关怀,需要构建彰显人文精神的法律体系,培养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加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现代战争中,单一专业,单一兵种、军种的素质再也不能满足指挥手段和驾驭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的要求。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是联合作战的指挥者、组织者,部队全面建设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具备很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备相当厚实的人文素质。军人的人文素质,是军人在思想道德、文化智能方面综合素质的统称,是军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素质结构中,科学素质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证知识,人文素质提供精神动力和发展导向,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特别是随着“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广泛运用,必将要求指挥员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的重任,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发掘人文教育的历史内涵和现代法律的人文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而多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情操.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制度人学价值论批判与反思维度不断凸显的意义上,人文,首先可视之为一种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同时,它更是一种融法律、道德、宗教等基本诉求在内的普遍化的制度精神信念.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则是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是人文思想的制度化.在一个抽象伦理教化有余、制度化建构努力严重不足的国度,该民族之人文理性素质和人文精神传统、人文价值信念的确立,实质上是一场艰难而伟大的持续性的制度化实践过程.现代和谐有序的公民社会,不仅需要合理的人文化了的"公共性生存"的理念旨趣,而且需要以"治理"和"善治"为特征的实现此种理念的制度保证--一系列相互制约的优良制度安排的主体性博弈.作为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之关键和深层内核的人文理性,其内容的现实展开以及多重价值规约功能的现实发挥,离不开有效的制度精神的支撑和新话语表达方式的实践创制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栗红侠 《传承》2012,(12):8-9
医学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医学科学发展的目标。医学与人文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培育医学生党员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力民 《思想战线》2003,29(4):25-29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内涵包含着人文本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系统中,最具主导价值的是人文对策。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本质及其相应的人文对策,对于我们深刻、完整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和意义,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很有价值和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法律人才既应该是具有特殊性素质的全面性人才,也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素质的专门性人才。法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概括说来,在法学教育中,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法律规则与技术,法律原理与理论以及人文知识与精神。法学教育的内容应是普遍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前沿》2006,(12):224-225
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知识的积累与熏陶为基础,多种人文知识广泛生动地集中于文学作品中,阅读各种典范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个体心灵的成长接受人类文化奠定基础。人文素质的养成以精神滋养为内涵,心灵世界受到感染与震撼,其教化作用是形成个体稳定健康的内在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和西方,对人文及其精神核心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这两种不同的人文核心出发,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的素质也会迥然不同。而作为“学问”的人文科学,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成为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科体系,其发展经历科学化与反科学化(人文化)的倾向,从而取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并修正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它为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人文素质是某种内在于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们对人文的核心的理解不同,将决定着人文素质的历史结构和当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面临着挑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高校人文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引入精神动力学说,精神动力的内涵是指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本质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探讨人文教育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探索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与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确立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目标的依据,初步探索在塑造人文精神、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精神、掌握人文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对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标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提高人民警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使人民警察养成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及其特性达成"做人"目的的心理品质。学习传统文化是提高人民警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道尊于势"的从道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是可以内化为人民警察人文素质的最主要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它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人才的全面教育为使命。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然而受社会转型、人文教育滞后、自身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价值迷失、行为失范等不良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大学生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力武器,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中学学科教学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杨鑫铨 《求索》2015,(2):53-56
精神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精神原则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历史性特征。精神交往对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思想宽度和统一方向上都给予原则性提示。精神交往中的观念、想象、判断、情感、认知和意志等思维和心理活动推动交往者之间的价值认同、行为塑造、精神重聚和误识校正。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共同体的责任是精神交往的最终目标,也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法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荣  张华 《前沿》2006,(6):183-186
人文关怀思想贯穿着西方自然法的各个阶段,经历了古代自然法、古典自然法与新自然法的复兴三个阶段。它的内涵丰富而深厚,其社会价值尤其值得关注和探究。自然法的人文关怀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对提倡尊重人、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每一个方面都凝聚了各民族的思想精粹、优秀品质和人文价值。其中,“团结和谐”是广西精神的根本标志,充分体现了广西精神的民族特质,彰显了广西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是教会学生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教育,它曾经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文教育却从高等教育的中心走向了边缘,出现了严重的弱化现象,由此导致了一些莘莘学子精神世界萎缩、人文精神丧失、责任意识淡化等负面影响。要振兴人文教育,必须在高等教育中突出人文教育的地位,加大人文教育改革的力度,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育环境,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