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庆丰 《公安研究》2007,157(11):43-4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经济领域内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多发高发态势,直接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浙江省近年来发生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特点,应从四个方面加强打击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力度: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解决"防范得牢"的问题;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解决"预警得早"的问题;建立完善专业化的破案打击机制,解决"打击得准"的问题;建立完善预防处置危机工作机制,解决"控制得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发案量仍然持续走高,公安机关应结合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预防、打击和处置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当前,在经济犯罪案件侦办过程中存在着法律适用、侦查协作、财物处置、维稳等困境,公安机关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协作机制,做好财物处置和维稳工作,以更好地预防、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三明市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案件数量增多、涉案主体变化、受害群体集中、涉网特征明显和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存在行政监管难、立案侦查难、法律政策把控难和追赃挽损难等问题。对此,应从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情报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专业侦查工作机制、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维稳处置工作机制、宣传防范工作机制等六个方面积极强化各项举措,以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态势,严防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  相似文献   

5.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原因可归纳为社会结构要素失衡,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监管机制体系不完善,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要因及立法滞后、打击不力等。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结构;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增强公民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完善刑事法律,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6.
试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公安学刊》2008,(1):57-6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它的特点表现在:一、涉众面广、涉案金额大;二、犯罪手法多样,花样不断翻新;三、以合法经营为幌子,隐蔽性较强,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公安经侦部门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实践中,必须努力查证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全面收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证据,及时调查、控制、缉捕犯罪嫌疑人,以遏制目前高发的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7.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涉案金额巨大,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近段时间,海口特大招生诈骗案、深圳中天置业总裁卷款数亿元潜逃案、中国人寿“营销精英”骗保1500万案、江苏常州“带头大哥”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等相继发生,涉众型经济犯罪呈高发态势。经侦部门只有深刻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掌握其规律和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侦查措施,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高发势头,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涉众型经济犯罪具有受害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的特点及网络化发展、跨区域扩张的趋势。社区警务作为以一种预防为导向的警务模式,刚好契合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控需求。但社区警务中数据采集与研判所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涉众型经济犯罪预防的有效实现。应打破数据壁垒,搭建跨地域、跨部门大数据交互平台,不断拓宽社区民警数据获取渠道,增强其数据研判能力,让社区警务的数据服务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和有效,从而优化社区警务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控效能。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7,(1):110-11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2006年12月底,据公安部介绍,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金额巨大、涉及面广。手法多样、不断翻新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涉众型经济案件中罪与非罪的定性问题是处理该类案件的重要难点之一。通过对“福鼎会案”与“万家购物网”案的考察,可知对涉众型经济案件的实体认定,需要剖析经济行为的运行模式和获利来源的实质,并分析其正当性和合法性,再据此对其予以罪与非罪的准确定性。与此同时,亦应当从三个方面规范经济行为、加强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防范、遏制经济犯罪苗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实现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3,(1):19-19
孟传香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包括对象型和工具型两种类型。破解“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司法难题,要严格依法取证固证,实现网络证据与现实证据以及传统取证方法与非传统方法两结合,利用高科技破解传统取证技术锁定犯罪证据及嫌疑人,利用金融系统的反洗钱网络,构筑“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机制,以“侵害关联性”原则对属地管辖原则中的犯罪地加以限制,从实质上对素未谋面的犯罪分子是否构成犯罪集团进行认定,运用间接证据印证多笔小额诈骗数额,区别不同情况追究网络服务商的不作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处置关键在于涉案资产处置,涉案资产处置的重点在于处置权及处置方式。现阶段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涉案资产处置制度在主体及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以致出现案发后涉案资产难以追缴、追缴后难以发还等问题,应确立以法院为处置主体、多部门协同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网络普及与数据时代的来临,犯罪类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日益向以电信、互联网等为媒介的非接触性犯罪转变,我国的犯罪治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高发,发现和查处难度不断加大,成为滋生、诱发、加剧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对涉众型经济犯罪进行科学预警、及时立案,具有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经济犯罪形势及其刑事政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当前我国的经济犯罪刑事政策沿袭了针对普通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 ,强调“严打” ,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转型时期经济犯罪刑事政策设计应该树立“严打不如严管”的观念 ,对经济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应完善经济行政法规 ,加强经济犯罪预防 ;探索预防、打击经济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行综合治理 ;加强信用机制建设 ,重塑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道德基础 ;严密刑法 ,减轻刑罚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执法效率。  相似文献   

15.
围绕涉众型群体经济犯罪,通过AI视觉结构化、多维大数据、针码技术、攻防技术构建涉众型传销关注人员"全息档案",形成关注人员实体身份与虚拟身份的充分融合,刻画关注人员的全量行为为公共安全部门在预防、预警、处置、研判等实战业务提供依据,结合区县级公安部门打击涉众犯罪的技术特点,解决区县级线上、线下传销典型案件.  相似文献   

16.
涉众型金融犯罪作为危害经济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成为我国司法部门、法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护涉众型金融犯罪案件中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已然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之一。应完善我国司法机关对涉众型金融犯罪案件中受害人的现有保护措施,并在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检察机关通过灵活运用公诉权对受害人的特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惩办难点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金融犯罪中的典型罪名,也是目前发案率较高的涉众型经济犯罪之一。这类犯罪对社会金融秩序以及民众财产造成严重破坏,其犯罪手段多以网络作为融资平台,作案手段形成犯罪与投资者及司法机关的空间隔离,呈现出受害人数多、涉案金额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丽水市的人们恐怕不会忘记杜益敏,这个绰号“小姑娘”的发廊女老板策划的一场2.14亿元的民间融资活动,使数以千计的当地人陷入倾家荡产的境地。杜益敏这种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被称作涉众型经济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活动。另外,在证券犯罪、合同诈骗犯罪、假币犯罪、农村经济犯罪活动中,也有类似涉众因素存在。据来自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的资料表明,2006年1月至10月,中国公安机关已经破获了经济犯罪案件49,000起,其中,破获非法吸收公众…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被害群体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还存在着知情权不能获得保障、诉求渠道不畅、法律动员乏力、损失无法弥补等问题。此类案件的特点是被害人众多且不特定,社会影响大,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涉案领域广,涉案金额大,受害人员多,当前还出现了犯罪手段网络化、立体化、公开化,犯罪主体职业化、隐形被害人出现等新特点。该类案件的证据具有言词证据多,物证、书证多,电子证据多等特征。侦查人员通过可对业务流程、资金流向的调查,结合询问、讯问工作,合理运用电子取证手段等方式调取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