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风”吹了两年、势头仍然不减。“下海”,把许多人撩拨得心旌摇荡。 然而究竟什么是“下海”? 报纸上写到:“下海”就是直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企业就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政工人员已经身处“海”中。为什么又要把那些离开政工部门而直接去倒钢材、贩水泥、卖合同、开公司才称为“下海”?  相似文献   

2.
少山 《瞭望》1993,(13)
时下,下海成了时髦,可在十年前,防瘸技术专家张炼,是万般无奈情况下“跳”下了海(那时还没有“海”这一说),但他却达到了彼岸。使他始料不及的是,那彼库比此岸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社会,学者、政客、公务人员“下海”经商的大有人在。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西方社会,要想“下海”获得成功却绝非易事,那些下海的人大都有一番充满酸甜苦辣的“奋斗史”。笔者认识的一位比利时朋友卢克就是其中的一位。初次见到卢克时怎么也没有想到现在拥有数千万比朗资产、经营厨房、卫生设备的卢克老板两年前还是一位“穷”学者。两年前,卢克在比利时一所著名大学的附属研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形式的艺术画廊、广告公司、设计中心、装饰商行,这些经营实体都与各种层次的美术家们保持着十分频繁的联系。美术圈“下海”的芸芸众生中,有的人潜入到深水层,领略了奇幻的世界,见到了赵公元帅,发了;有的人浅尝辄止,有了小打小闹的收获;也有不少的人手忙脚乱地扑腾了好一阵子也不黯水性,两手空空怏怏而归。缘何下海?  相似文献   

5.
士兵日记,当属写在扉页上的诗行。那不仅仅是诗,更是士兵心灵的坦露和独白。为此,笔者恰逢下连蹲点之机,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闯入曾被人们视为不可涉足的“秘密领地”,即士兵的日记,试图透过这个窗口窥视其整个心灵世界。 细细看来,除了赠言之外,有的是当今流传的“顺口溜”,有的好似广为所用的“座右铭”,有的属于四不像的“朦陇诗”,有的相似于乡间民谣,也有的是名言名句……既有自豪,也有感慨;既有牢骚,也有悲伤;既有焦躁,也有叹息。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倾诉了战士之心。通过笔者调查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大潮激荡,潮起潮涌。在股票热、地产热、开发区热、公司热一浪高过一浪之际,昔日宁静并富有几分神秘的各级党政机关大院里,也陡然兴起了一股“下海”的热潮。 “下海”队伍中既有权重一方的市长、县长,也有称雄一隅的乡长、镇长;既有身居各部要职的司长、局长,也有各级机关位不高但手握实权的处长、科长;既有学识渊博怀揣文凭的博士、硕士,也有虽无特长但经验丰富的科员、办事员。据保守估计,去  相似文献   

7.
再过半个月,6月30日前,国家经贸委所属10个国家局的242个科研机构,绝大部分要转为科研型企业或进入企业,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国家要它们“下海”。这一改革说不上突如其来,十几年来科研机构要转制的说法早已是雷声滚滚,雨也自1984年就开始下了。那年开始的第一轮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减拨事业经费,将科研人员推向市场。而这一次则是各体转制,“彻底下海”。这件事涉及到数万科研人员,对他们来说这毕竞是一次大的转折。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两位科研人员向记者披露了他们的心思—从被“稳住”到“下海…  相似文献   

8.
一日,旧友来访,听说我还在做宣传思想工作,大为惊诧:“都啥年月了,你还干这个?!”言下之意,如今“这个”实在没啥干头了。自己仔细一想,身边一些“下海”的同行同事中果然没见谁再回来,空下的位子也果然没见谁再补上。传闻南方某地,老子教育儿子:“你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就只好去当政工干部!”儿子闻言不快:“我不傻不笨,才不去呢!”——事不可考,但反映了一种心态;政工干部在一些人眼里确是“没出息”的职业。无怪乎辽宁省七百多官员停薪留职办实  相似文献   

9.
人有了病,要到医院去请医生诊治,即便没病,也该定期检查一下身体。有病治疗,没病保健,企业亦应如此。 据我所知,有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管理、经营运行中出了毛病,厂长、经理全然不知,到“病入膏肓”时才毛了手脚。仔细想来,产生这一现象并不奇怪。正如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企业领导都不懂经营、不善管理一样,我们也不能说所有的企业领导都懂经营善管理,尤其是乡镇企业,多半都是农民在那里当“掌门人”,有的恐怕连企业管理的ABC都没完全掌握,企业“生病”了,要他们及时察觉,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一份资料上获知,国外的企业…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获得“全国优秀政工研究会”称号的成都电子行业党委书记研究会组建了“成都成华东方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中心”在该研究会指导下主要开展人才培训,科技、经济信息咨询服务,科技项目开发、承包、转让以及机电、化工、建材产品的经营等业务。由党委书记们组成的政工研究会“下海”办经济实体,无疑是一次尝试。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要求研究会要研究经济、面向经济、为经济服务,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提高参与、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探索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1.
张军才 《民主》2009,(3):52-52
“政要”,应该是政治要员的简称。一般情况下,有的知名度很高,如联合国常务理事国那些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有的知名度一般,他做他的事、当他的官,履职尽责,没有多少人去理会。中国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则不然,他因“审计风暴”,荣获CCTV2004经济年度人物之年度大奖,街头巷里茶楼酒肆的老百姓都知道出了一个为国为民的新时代的“包公”,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文化的表现形态和创作方法出现了相应的裂 变。有的以“炒作”为笔,现炒现卖,大搞“快餐文化”,来得便捷,去得快 当;有的以“戏说”为笔,拈点线索,七拼八凑,借古讽今,只求情节热闹,不问历史真实;有的以“想象”为笔,“枪手”聚集豪华宾馆,一边啜着西餐,一边编着故事,肥皂泡般地制作“肥皂剧”之类;有的以“调侃”为笔,无知倒也无畏,指手划脚,海侃胡评,什么也敢说,什么也敢写,什么也敢骂,不断掀起点文化波澜;有的则以“身体”为笔,详尽描绘对吸毒、性交、群居、赌博之类感受,毫无顾忌地宣泄…  相似文献   

13.
人生活于社会,社会就要评价人。这评价,对个人可决定得失荣辱,甚至可影响生死存亡;对社会,则关系把管理主导之权交予谁手,所以也决定着一单位、一社区乃至一国家之命运。有道是“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干部的评价遴选,似乎还应放在这决定因素之先,怎样评价遴选好,真让“行的”人“行”,就成了个大问题。 以往,在某种范围内和气候下,这个重大问题却被作了过分简单化的处理。具体办法常常是让领导的个人偏好或者说意志去决定谁行,谁不行。其弊端很明显,已被一句民间创作的对联概括: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与这种旧法不同,近几年随着干部制度的改善,我们开始反对由个别人“说”谁行不行,而注重从实践中显示谁行不行。这就叫“凭实绩用干部”。这句话,不仅成了组织人事工作本身的重要共识,也很为  相似文献   

14.
如今,大街小巷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开张,各种各样的店名千奇百怪,其中有不少招牌弥漫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拜金主义和崇洋媚外色彩,透着匪气与邪气。 有的霸气十足。你叫“大王”我就称“帝王”,你喊“巨霸”我就叫“超霸”。于是,帝苑帝豪帝王大行其道,天霸地霸海霸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党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党中央还明确提出:2002年要作为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医治官僚主义顽症的一项得力举措。一年来,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搞调研、摸实情、解民忧、办实事蔚然成风。然而,就在这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的同时,人们也经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味道,会遇到某些变了味的“调查研究”。对此必须引起注意和警惕。大致说来,变了味的“凋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敷衍塞责型。有的人下基层搞调研,并非“我要去”,而是“要我去”。在全党上下转变作风的浓厚氛围下,到处都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级又有明  相似文献   

16.
王坤 《瞭望》1993,(19)
所谓“翻牌公司”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就是把某某局机关牌子“翻”成某某集团公司牌子,就是局长做了董事长,大小官员论资排辈,各得其所。这种“翻牌公司”通过行放手段强制地集合企业,名为给企业下放经营自主权,并转换政府职能,实质上加强了对企业的控制,扼杀了企业的自主权,实有椰揄改革之嫌。有同志撰文指出:“翻牌公司”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主管机关领导爱权如命,不肯放权但又不得不放,于是乎“摇身一变,乘官船下海”。当上了国家“一级法人”。而权力却丝毫未受损。笔青认为,这固然是“翻牌公司”出现的直接原因,但远非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全民企业的产权关系未能理顺之故。一般讲来,随着全民企业转换  相似文献   

17.
凌亢 《瞭望》1993,(45)
立国之道有二:一经济,二教育。前年以来的“开发热”,本应两头热:经济开发热,教育开发也热。但实际上变成一热一冷:经济热,教育冷。经济热到全国皆商,甚至弄到:教授作家争下海,官员政府也经商。而教育又冷到什么程度呢?不仅全国上下几乎  相似文献   

18.
汪金友 《党政论坛》2011,(15):63-63
近年来,各地反腐的“怪招”可谓层出不穷。有的搞“扑克反腐”,给每个领导干部发一副廉政扑克;有的搞“电脑反腐”,把各级干部的电脑装上屏保;有的搞“小学生反腐”,让“小眼睛去盯大眼睛”;有的搞“夫人反腐”,举办领导干部家属培训班;有的搞“抄书反腐”,组织干部抄写反贪文章;有的搞“日记反腐”,要求执政执法者每天写工作日记;有的搞“廉洁操反腐”,用做操来触动干部心灵;有的搞“保证金反腐”,  相似文献   

19.
说“去囿”     
刘绍楹 《民主》2007,(3):47-47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哉?’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讲完故事,作者有针对性地发了一番议论:“人有所囿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凡人必去囿然后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人一旦“有所囿”,必然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要做一个“有知”的人,就必须“去囿”。  相似文献   

20.
“勤政廉政”已经讲了十多年了,有的机关部门还将它写在墙上,用以警示公仆们真心实意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在两“政”警示下,确实有不少公仆照此为人处事。为了人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