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马尔库塞艺术自律思想自身的体系性考察,特别是从理论的生成论视角出发,可以重新审视艺术自律思想在其理论整体中的有机位置。在马尔库塞本身的理论视界中,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性考察是其艺术自律思想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其内在根源在于对人的自由缺失现状的认识。马尔库塞把艺术自律视为艺术的基本性质,自律的艺术为人类描绘了自由显现的美好图景。人们通过自由的艺术实现了精神的超脱,获得自由。马尔库塞用艺术的自由印证人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马尔库塞只是为人类搭建了审美的乌托邦而已。  相似文献   

2.
阎孟伟 《新视野》2007,46(2):80-82
文章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了马尔库塞政治批判的心理学角度。指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使个人自主的、独立的内心精神生活同化乃至异化,是马尔库塞把心理学问题上升到政治批判的理由。认为,马尔库塞提出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人的本能的全面解放相结合的出路,是把弗洛伊德的爱欲理论与马克思的“解放”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以赖希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真正弊端不在于私有财产,而在于人的爱欲受到压抑,科学技术和政治统治结合成一体成为消解人的本质的极权力量。要想恢复人的本质,恢复人的爱欲,不能依靠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而是要进行彻底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革命,审美和艺术是实现这种革命的必要手段。马尔库塞的理论既与弗洛伊德的思想相矛盾,也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相背,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于江丽 《世纪桥》2011,(21):47-48
马尔库塞透过资本主义歌舞升平的外表,对其政治进行了批判。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福利化导致"政治一体化"。马尔库塞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革命新理论"。其批判视角和"革命新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是"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生活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勇于直面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实--单面文化,提倡用革命艺术消除绝望、拯救心灵、拯救现实,并提出用"感性解放"作为救世良方来医治异化的发达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强调艺术与审美的解放功能,将审美化生存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并最终希望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审美王国来实现人类的解放。由于马尔库塞违背了马克思的人类真正解放要通过社会革命实践的理论,从而使他的审美王国成为乌托邦的美好幻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科技异化思想是马尔库塞思想的一大亮点,它直接威胁着人类命运.为了实现人类幸福,马尔库塞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提出了三种解决科技异化的路径:从个体心理层次出发来培养个体幸福意识的微观渗透法;营筑审美之维的宏观建构法以及将解放自然与拯救社会相结合的二维合一法.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7,(5)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是:全方面的单向度化,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了人应有的批判性、否定性和革命性方面,而只有肯定性方面。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全面具体的论述了在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背景的消费世界中现代人的异化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因此,在分析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找出对消费水平迅猛发展的现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唯美主义及表现主义的衰落,使艺术的解释美学化成为可能。海德格尔的诗化美学,是关于"是"的诗灵体验,是抵抗并批判否定的或中性的文学与美学;伽达默尔倾向于将审美理解扩展至历史性、伦理性的维度;而大全性的解释美学,是对日常世界的还原与净化。文章从上述三个方面阐释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许明 《理论学刊》2012,(9):115-122,128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自有密码,而不是刻舟求剑似地运用别人在自己经验之上提升的理论,特别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来解释不同文明的审美实践。我们认为,"器物美学"的提出,可以促使目前中国美学研究重视人类审美活动史上极为丰富、极为特殊的中国式美学存在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奠定了它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那是一种"意识流"的勺取,是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情乐章的一段无标题音乐.对此,无须以具体指向来界定坐实,而应以诗歌审美的角度,去感悟去体验,用美学的钥匙,去开启这把非逻辑的"无题"之锁.  相似文献   

12.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教化意识对明代戏曲的美学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明代前期主导了戏曲创作思潮和戏曲功能理论的发展,并衍生出"道学风"、"时文风"的审美理念,损伤了戏曲本体艺术性特征。至明代中后期,受戏曲艺术审美标准"本色"、"当行"理论的反拨,教化意识在戏曲审美格局中地位趋于下降,与戏曲艺术审美标准出现了合流趋势,作为戏曲"内涵美"的标准成为明代中后期戏曲审美所重视的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14.
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技术理性批判有其革命的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技术理性批判的理论基点是某种抽象的理想人性,由于它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因此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以至于在不可遏止的技术进步之势面前,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论往往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感到悲观.因此,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便陷入了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宏大的美学视野,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深邃的哲学意蕴。其哲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深入阐释"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艺本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审美形态论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审美风范论;二是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论和"志存高远,渐悟渐成"的审美境界论。  相似文献   

16.
刘颖 《唯实》2007,(10):39-42
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①中,基本的美学理念是以"劳动的身体"和类生活"异化"概念为基础的,这一基础与人类学"深描"法的研究语境有理论上的共同性。剖析二者运用范围和特征在审美人类学中的整合,可以缕清审美制度、审美能力的基本概念,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做出限制。  相似文献   

17.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8,1(4):119-123
审美是主体在不带有任何物质功利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客体以获得自由情感的过程.根据这种自由情感的性质,审美情感可分为悲剧性情感、喜剧性情感和正剧性情感三种类型,一般来讲,它们分别由悲剧性情节、喜剧性情节和正剧性情节所唤起."左翼美学"从文本形式上属于悲剧结构,但其主导性的情节却是正剧性情节,因此获得了一种偏重于正剧性情感的审美效应.左翼美学由茅盾首创并构建成熟,它的审美特征是理智、沉思、冷静、客观,这种审美特征及其相应的情节结构与创作主体特有的社会科学家气质有直接关系.左翼美学的文学史意义大于其美学意义,后者来讲存有明显的审美缺陷.  相似文献   

18.
革命爆发前后的社会生计危机,是促成中共革命扩散的重要社会经济背景。这种危机既源自民国初期南北战乱所激化的财政和金融危机,以及传统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现代工商业竞争下的市场生存危机,又显现了革命运动纵深演化的内在趋势和城乡经济关系链条断裂后民众日常生计的窘迫反应。遍及城乡、引发恐慌的社会生计危机,特别是刺激人类原始本能的粮食危机,实际上要比农村社会的地权集中和租佃制度,更易造就革命传播的即时性心理氛围。适当跳出"土地革命"的惯性思维,从近代以来乡村与城市、农民与市场的密切联系,考察中共革命兴起和演变的复杂过程,是研究中共革命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6,(1)
《单向度的人》是美国著名的德裔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马尔库塞的一部力作,所谓"单向度的人"即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在这本书中,马尔库塞剖析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许多单向度问题。这篇文章分析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思想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和积极作用,这将为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夏夫兹博里是十八世纪西方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他开创了异趣于英国经验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新空间。他主张以和谐为中心的美善同一,内在感官、审美无利害是其美学思想构架的两大支柱,岽高被纳入其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