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累积记分制在我国交通安全管理实践中的沿革、发展和现状及其对交通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结合四川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际,对累积记分制在实施中暴露出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进一步改进累积记分制、充分发挥其对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作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和部分国家、地区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制度之一——机动车驾驶人记分制度的考察和比较,探讨了我国机动车驾驶人管理制度中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我国记分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记分制度的建议,以利于更好地做好机动车驾驶人管理工作,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和部分国家、地区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制度之一——机动车驾驶人记分制度的考察和比较,探讨了我国机动车驾驶人管理制度中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我国记分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逆和完善记分制度的建议,以利于更好地做好机动车驾驶人管理工作,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美国德州机动车驾驶人记分制度与我国记分制度有较大不同:分值设置仅有2分和3分两类,驾驶人在车辆行驶中违反交通法律的记2分、同样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则记3分;记分将被保留36个月;年度满分为6分;年度满分的将被征收不菲的年度附加费;严重交通犯罪直接征收高额年度附加费;法院负有通知管理部门的义务等。我国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可借鉴其年度记分不清零、法院判决及时告知、适当减分、静态交通行为不记分等制度,完善本国机动车驾驶人记分制度。  相似文献   

5.
累积记分制度是规范驾驶人合法驾驶的有效方法,其应当属于交通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一种。作为对违法驾驶行为处罚的记分具有强烈的人身属性,不能够应用于非现场执法模式下的行政处罚中。现行制度下累计记分制度在非现场处罚中的应用方是驾照买分卖分现象的根源所在。为解决买分卖分的乱象、切实保护公民权利,应将记分排除出非现场执法。建立人、车分别管理的模式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机动车驾驶证作为驾驶机动车的权利载体,在涉及机动车驾驶人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电子驾驶证是基于机动车驾驶人原有的权利内容载体,再加载电子信息后具备电子化功能的机动车驾驶证。电子驾驶证可以用于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过程中的身份认证问题,为今后的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高效率管理机动车驾驶人的身份认证等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我们从机动车驾驶证的发展历程和全球发达经济体的机动车驾驶人管理等方面入手,结合当今的电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展望未来我国机动车驾驶人的管理模式,为今后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日益增长的机动车驾驶人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非现场执法是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并进行处理的一种行政执法方式.非现场执法中承担交通安全违法责任的主体首先应当是机动车的驾驶人.不能查明驾驶人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是同一顺序承担责任的主体.在非现场执法中,交通安全违法责任主体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处理,累积记分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构建"双记分"制度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机动车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8.
记分行为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的管理措施,且实行累积记分制,达到一定条件后会导致违法行为人的机动车驾驶证被扣留甚至停止使用,无疑会实质性地影响行为人的正常出行。然而,记分行为并不是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列举的处罚方式,如何对其定性便成为行为人后续进行权利救济的关键所在。对两部法律的规定进行合理解释,使其更好地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数字式驾驶证是基于机动车驾驶人原有的权利内容载体,再加载电子信息后具备电子化功能的机动车驾驶证。数字式驾驶证可以用于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过程中的身份认证问题,为今后的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高效率管理机动车驾驶人的身份认证等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数字式驾驶证伴随着当今社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服务工作中,借助联合机动车电子行驶证和全国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出传统纸质驾驶证无法实现的诸多功能,凸显出社会身份验证的价值,为机动车驾驶人提供便捷的身份认证和金融支付等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12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并应当按照规定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并接受考试。而从今年7月1日起,广西的医保医师也将领到特殊的"驾照"——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须凭本人操作编码连同处方一并录入所在定点医疗机构HIS系统,由系统对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识别、审核及  相似文献   

11.
记分制度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对特定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并用的一种教育措施。在道路交通技术监控中适用记分制度,是将现代科技监控技术与法律适用有效结合的重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取消年积分、建立双积分等方式,规范记分制度适用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权益,实现交通行政管理和处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记分制度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对特定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并用的一种教育措施。在道路交通技术监控中适用记分制度,是将现代科技监控技术与法律适用有效结合的重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取消年积分、建立双积分等方式,规范记分制度适用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权益,实现交通行政管理和处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公安交通管理资源的匮乏和机动车及驾驶人总量迅猛增加的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在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技术为构建全国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网络平台提供了可行性,我们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网络平台构建后的实用价值,为今后的道路交通管理与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及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临沂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沂水大队,担负着沂水县村村通以上公路总里程2400余公里、机动车16万余辆、机动车驾驶人12万余名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重任。  相似文献   

15.
侵权归责和强制保险是机动车事故责任制度的核心,<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机动车人身损害的侵权责任和强制保险作了原则性规定.新近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特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专列为一章,规定了机动车相互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分离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后侵权责任的归属问题等.准确理解两部法律的关系和具体规定是依法合理认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违章记分在制度设计和管理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记分办法》第16条对将行政处罚的行政、司法审查前置于对违章记分审查的制度规定不尽合理;机动车驾驶员逃避违章记分管理心理较为严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违章记分管理中执法不严。其解决措施有:加强法制宣传,发挥违章记分的教育管理作用;端正行政机关的执法意识,严肃执法纪律;增强违章记分管理的法律救济性。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违法停放、临时停车的规定缺乏确定性,对法律条文也有多种理解。加强对车辆通行的有序管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在保障驾驶人合法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保护社会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合理使用。从法理运用和法条理解的角度剖析机动车违法停放和临时停车的违法行为,或可找到一种最具适用性的法律运用模式,为当前的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危险驾驶罪的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险驾驶行为的机动车驾驶人;侵害的客体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秩序和公共道路交通安全;主观方面是间接故意;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危险驾驶罪属于抽象危险犯,只要行为人具体实施了危险驾驶行为,就构成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行为包括追逐竞驶和醉酒驾车。追逐竞驶是指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上高速行驶,并且频繁地违法超车或变换车道,情节恶劣的危险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的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时的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19.
梳理了我国机动车驾驶证培训考试制度的历程,指出了现行机动车驾驶证培训考试制度存在与现行法律规范相冲突、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以及为职能部门谋求利益提供了便利等主要问题。提出了驾驶证直接考试制度的构想,并主张通过修订相关法律规范、明确指导初学驾驶技术的教练员的资质要求、提高机动车驾驶考试难度以及实行新驾驶人素质跟踪和责任倒查制度等配套措施来保证直接考试制度下机动车驾驶人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这两类事故,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损害赔偿难的困惑。主要原因是责任人赔偿能力有限、双方难达成共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增多。增强保险意识,实现道路事故车辆风险转移,提高赔付能力,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立法工作和执行制度,启动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和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