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容错机制承载着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减轻干部顾虑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干事热情的制度使命。迫切的现实需要与中央的重视促使构建容错机制得到了地方的积极回应,各种制度文本的出台夯实了容错机制的实践基础。但是多年来地方较少出现容错免责申请,也鲜有成功应用容错机制的报道,实施容错机制带来干部群体改革创新热情高涨的局面也没有出现,这释放出的信号是容错机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容错机制之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是因为缺乏协调的制度关系、缺乏精准的核心内容、缺乏完备的操作程序、缺乏包容的运行环境、缺乏多元的设计视角。容错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失败的风险,因此更要注重与时俱进的修缮,虽然不存在完美的制度设计,但是不能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容错机制承载着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激发干部群体积极作为的制度使命。为何容错、何错可容、如何容错是当前容错机制研究的核心议题。为何容错,当前研究提供了复合的现实依据证成和多元的理论支撑;何错可容,当前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类型参照和多种判别尺度标准;如何容错,当前研究呈现了容错机制的八大操作困境。总体来看,当前研究对容错机制存在偏高的制度期待,忽视了对容错机制实践效度的准确检验,缺少用案例来讲述容错成功或失败的故事,遗漏了对干部群体"真实期待"和"制度体验感"的关注;未来容错机制研究要立足于合适的制度目标基础之上,着力于探索检验容错机制实践效度的整体性方案,大量挖掘容错机制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还有必要深入观察干部群体对容错机制的"真实期待"和"制度体验感"。  相似文献   

3.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一支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型"干部队伍。因"多做多错""怕逾矩、恐追责"等心理的影响,导致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存在"懒政怠政""拈轻怕重""畏首畏尾"等问题。这亟需从健全制度规定,明确容错机制运作规范、强化容错机制宣传,提升干部制度信任、完善监督机制,促动容错机制落到实处、适时动态调整,筑实"企业家型"干部保护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来健全容错机制,消除干部在开拓创新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其进一步张扬"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怠政"官僚作风愈加泛滥,削弱了行政效能,也疏远了干群关系。理想信念的缺失、一些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不足以及反腐败触及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潜意识的抵触成为官不为的主观原因;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标准体系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完善、容错机制的缺乏和干部淘汰机制不健全是"怠政"的客观原因。治理"怠政"应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的素质能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怠政"问责制和干部淘汰机制,发挥大众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调动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这一政治信号的释放,目的在于为那些想做实事、担当负责的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本文结合对容错纠错机制的理解、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如何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政府全面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改革的先锋队。在这一关键期,保护好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完善"防错容错纠错"机制,为勇于担当的干部以制度保护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这一机制运行不良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顽症痼疾,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中,这一机制再次暴露出防错缺失、容错不当、纠错不及时等问题。随着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应用日渐广泛,大数据技术将有助于破解该机制在实际运行中的难题,为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有助于"防容纠"机制发挥激励党政干部主动承担时代使命,为人民干实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容错纠错机制成为干部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通过对CNKI期刊数据库2013至2020年间有关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研究的433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干部客错纠错机制研究的演进历程主要体现在发文量持续增长以及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研究论域主要聚焦于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出场背景、理论支撑、基本内涵、实践困境以及优化路径等五个方面.与此同时,完善基础理论框架、加强国内外经验借鉴与优化研究路径方法逐渐成为未来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宽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注意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各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容错实践经验,掀起了制定容错机制的热潮,出台了大量有关容错机制的文件。但是从实施层面仍然面临着问责制度与容错机制关系没有理顺、干部队伍中试错容错风气不浓、社会舆论压力大、机制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国家层面出台专门性的容错法律法规,协调好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责制度关系,通过适当的公开方式引导公众参与,限定容错范围、避免容错机制被滥用。  相似文献   

9.
在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党风政风有了明显好转,却也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干部失去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会阻碍国家政策的顺利执行,并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贵州省黔西南州在"向惰政宣战,向懒政问责"上出"新招",以"干部召回"亮剑"为官不为",让"为官不为"的干部"回炉再造",从制度层面改善了对干部"为官不为"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是治理"为官不为"的一剂"良方"。保证"干部召回"对"为官不为"的持续发力需要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坚持系统思维,构建配套完善、管理有效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敢于在改革深水区往前蹚是一种勇气和担当。面对改革开放和从严治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尤其要倡树"为敢于担当者而担当"的良好风气,建立健全容错包容、有错纠错、容错防错、澄清保护"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旗帜鲜明地保护那些锐意进取、敢作敢为的"狮子型"干部,让干部放手放胆干事创业、改革创新。一是建立容错包容机制,为担当者戴上"护身符"。面对作风建设新常态和改革发展"深水区",在不少党员干部中存在"三怕":一怕改革创新冒  相似文献   

11.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国有企业借助混合优势实现产权多元化、政企分开的客观要求。江西省按照优化股权、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形成了一整套可借鉴、可推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资管理体制机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新三会"与"老三会"的无缝对接、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和择优选择战略投资者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江西省为例,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体制机制;规范员工持股制度,构建利益共同体;正确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规范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正确处理好党管干部和市场化选聘干部的关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把握关键,突出抓好战略投资者引进。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心,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本轮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焦点,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约束地方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因素依然是体制机制,突出表现在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与企业自主经营权之间的冲突。以南京市江宁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践探索为样本,发现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须着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强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发展中的市场化取向;重视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在文化层面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不担当、不作为"主要表现为不想担当作为、不愿担当作为、不敢担当作为、不会担当作为、不真担当作为。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既有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压力和机制缺陷的外在因素。加强理想信念与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想"担当作为;提高引领经济社会新常态本领,促进党员干部"善"担当作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党员干部"愿"担当作为;探索区分对待的容错免责机制,促进党员干部"敢"担当作为;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督促党员干部"要"担当作为。  相似文献   

14.
美国近期通过的《保卫商业秘密法案》纳入了告密人免责的规定。告密人免责是泄露商业秘密的侵权例外规则,主要适用于举报、揭发不法行为。告密人免责制度的机理在于协调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商业秘密法的政策目的,有助于遏制违法犯罪行为,从而维护公共利益。鉴于告密人对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和单纯免责的局限性,法律还需要告密人的激励和反报复保护机制予以辅助。告密人免责制度的应用需遵循比例原则,告密的对象和方式应当具有必要性和适当性。我国商业秘密法有必要纳入告密人免责制度,对于侵权免责规定宜采取"范例式"加"开放式"的立法模式,并引导当事人在保密协议中加入告密人免责的告知条款,我国对告密人的激励保护机制和相关配套制度还需完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跨域协同治理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心的重大转变。现有的政府间合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合作观念缺失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是开展跨域协同治理的先决条件。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创新组织体制,搭建跨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构建及时有效的问题磋商机制,尝试引入企业董事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政策执行制度,尝试推行区域内行政管理管辖权的让渡;健全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契约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跨域协同治理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心的重大转变。现有的政府间合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合作观念缺失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是开展跨域协同治理的先决条件。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创新组织体制,搭建跨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构建及时有效的问题磋商机制,尝试引入企业董事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政策执行制度,尝试推行区域内行政管理管辖权的让渡;健全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契约化。  相似文献   

17.
"为官不为",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怠于履行自身职责与义务,因而降低服务效能以致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行为,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党员干部对权力来源认知有误,缺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容错试错机制尚未建立是"为官不为"的生成机理。政治生态视域下构建防范和治理"为官不为",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树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与宗旨意识,提升其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完善选拔考核和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是政府管理体制架构中直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单位,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主体。善治的合法性、回应与责任性要素是对地方政府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而当前,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公众参与不足,导致回应力的薄弱;利益矛盾冲突多发,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因而,在善治的视野下,就应积极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有力的回应机制与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来改善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柔性"政治机制,具有与基层社区治理特征和需求高度契合的优势与资源。通过建立机制、动员资源、发挥作用等,统一战线能够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基层社区治理也可以因为统一战线的融入而提升绩效,形成统一战线与基层社区治理共融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启了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正经由完善治理制度以提升治理质量。随着治理理论的演进,政府质量理论超越片面强调政府绩效的"结果导向"治理模式,提出以治理制度的设计逻辑及其制度化运行为核心的"过程导向"治理模式,为政治信任提供着关键来源。基于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应从国家治理角度区分执政绩效与政府质量对政治信任的不同影响机制。政府质量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成发挥着独立且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与执政绩效共同构成政治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存在不同的动力源泉,政府质量和执政绩效对二者发挥着差异化影响。治理制度的代表性和公正性是信任中央政府的关键成因,而代表性和回应性是地方政府信任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